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09 08:59
【摘要】:自1978年底中国开始渐进式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978年到2012年,在扣除价格因素后,中国GDP年均达到了9.88%的持续高增长速度。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外贸易无疑是其中的亮点。虽然1978年之后历经了多年的逆差,但自1994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开始连年盈余,到2007年货物贸易顺差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2643.4亿美元,2008年进一步上升为2954.6亿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这一数值下降为1960.6亿美元,2010和2011年进一步收窄为1815.1亿美元和1551.4亿美元。2012年货物贸易差额重新上升为2311.1亿美元。 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虽然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和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功不可没,但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中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已日益为世界各国所关注。以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为特征的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及其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影响近年来一直是国际经济政策争论的焦点。 尽管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开出了各种“药方”,中国政府也做了各种努力,但成效不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它的趋势将会如何? 本文认为中国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能源等自然资源及环境等市场)都存在着严重的扭曲现象,这些扭曲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终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 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表现有其深刻的体制性根源。要素市场扭曲始于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制度性安排;改革开放后,在经济的市场化过程中,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改革存在非对称性,产品市场基本市场化,要素市场化进程则显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这主要是因为影响要素价格扭曲的各种体制性因素依旧存在并持续发挥惯性作用。这些体制性因素(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与土地制度密切结合的财税制度以及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干部考核晋升机制等)最终“锁定”了我国的要素市场扭曲。因此,我国的要素市场扭曲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 本文就是基于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和要素市场扭曲的特征事实来分析、建立两者间的理论传导机制并进行相应的经验分析。本文认为要素市场扭曲与外部失衡之间存在直接或者间接关系。为了探讨两者间的传导机制,理论方面建立了要素扭曲和外部失衡之间的微观和宏观理论基础,在实证方面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要素扭曲和外部失衡之间的关系,并且将内部失衡也纳入分析框架。 具体研究框架如下: 第1章为绪论,,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为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主要表现及风险分析。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发展,中国自2004年后表现出越来越凸出的外部失衡问题,即经常账户顺差和金融资本账户顺差的“双顺差”外部失衡格局。在分析经常账户和金融资本账户“双顺差”的形成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长期外部失衡的风险。 第3章为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本章首先对扭曲及要素扭曲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界定了扭曲及要素扭曲的涵义。然后对要素市场扭曲的表现分劳动力、资本、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及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现状描述,认为在这五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要素扭曲现象,这些扭曲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最后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形成机制做了分析,认为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表现有其深刻的体制性根源。 第4章为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影响机理分析。劳动力、资本、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扭曲降低了初次分配中的居民收入份额,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因此需要进行预防性储蓄;同时,由于金融市场改革滞后,居民无法实现消费的跨期选择,因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最终降低了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内需不足。要素价格的扭曲降低了生产的成本,相当于是给企业补贴,使得企业的投资有利可图,提高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扩大了产能;也正是由于中国要素市场的扭曲现象,FDI持续流入中国进行投资逐利,国内产能进一步扩大。产能增加而消费不足造成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内部结构性失衡。由于中国要素价格低,生产成本低,产品的价格比较低,外国需求增加,企业通过出口解决剩余产能,最终导致贸易顺差过大。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带来结汇压力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投机资本趁机流入,加上持续流入的FDI共同导致了资本项目顺差,最终导致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形成了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 第5章为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关系的实证分析。本章首先采用了C-D生产函数测定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在2000-2011年资本和劳动要素价格的扭曲程度。其次,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要素扭曲、内部失衡、外部失衡之间的传导效应。最后,研究结论表明要素扭曲对经常项目顺差产生显著负向边际效应;而在资本项目顺差方程中,资本扭曲也对资本项目顺差产生显著负向作用力,但劳动力扭曲产生正向效应统计上是非显著的;相对于外部失衡而言,内部失衡对要素扭曲效应相对较强。资本项目顺差对要素扭曲影响统计上非显著,而经常项目顺差则在一定程度上对要素扭曲产生统计上显著的正向效应。中国日益严峻的内部失衡、外部失衡、要素扭曲之间的恶性循环致使中国经济陷入难以解脱的困境,表明推进要素市场化进程的紧迫性。 第6章为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调整策略,认为只有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内外经济均衡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绩观才能为继续理顺要素价格,消除要素市场扭曲提供政策和体制环境;而改革户籍制度、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进一步推进能源和水等自然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行绿色发展及加快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改革则是理顺要素价格,消除要素市场扭曲,从而调整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可行途径。
【图文】:

进出口情况,国货,进出口差额,进出口统计


1116.8 525.4 591.4 -66.0 2006 17604.4 9689.8 7914.6 11154.4 620.9 533.5 87.4 2007 21765.7 12204.6 9561.2 21357.0 719.1 637.9 81.2 2008 25632.6 14306.9 11325.7 21655.3 849.4 805.9 43.5 2009 22075.4 12016.1 10059.2 11957.0 917.4 1039.6 -122.2 2010 29740.0 15777.5 13962.4 12366.2 1210.1 1156.1 54.0 2011 36418.6 18983.8 17434.8 12808.6 1487.8 1320.8 167.0 2012 38667.6 20489.3 18178.3 2表 1978 年为外贸业务统计数,1980 年起为海关进出口统计数。货物进出口差额负数为逆差。

出口商品结构,单位,贸易差额,化学产品


图 2-9 1980-2011 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图 2-10 是工业制成品主要分类产品净出口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化学产品的贸易差额一直为逆差,是各主要产品分类中唯一没有顺差年份的产且近些年逆差规模有扩大的趋势,2011 年的逆差额为 663.18 亿美元。轻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贸易差额在 2000 年前顺差、逆差交替出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4;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福云;;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困境及其求解——以成都户籍制度改革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许少强;焦武;;储蓄大于投资与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J];财经科学;2007年09期

3 丁骋骋;;国际收支结构分析法新探——以我国双顺差为例[J];财经科学;2008年08期

4 唐朱昌;丁骋骋;;法律制度、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失衡——基于法与金融学的视角[J];财经论丛;2008年01期

5 周建;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研究——1978~2003年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08期

6 黎精明;唐霞;;我国国有企业过度投资——基于生产要素投入视角的理论解释[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4期

7 李石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相对规模的测度与分析:1994-2004[J];财贸经济;2006年01期

8 陈文玲;王检贵;;关于我国进出口不平衡问题的认识及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06年07期

9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10 王松奇;史文胜;;论汇率的决定机制、波动区间与政策搭配[J];财贸经济;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高有福;环境保护中政府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张慧;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3 邓志新;市场扭曲条件下的出口贸易过度竞争与 “贫困化增长”陷阱[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4 王庭东;政策引致性扭曲:开放效益的体制因素[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5 赵自芳;生产要素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D];浙江大学;2007年

6 焦武;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窦勇;开放进程中要素市场扭曲与宏观经济失衡[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弓敏;中国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33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33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4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