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农民工工资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10-24 06:09
【摘要】:人们普遍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的增加,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这与二元经济理论关于劳动力流动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理论是相悖的。对此,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只是以农民工的方式转移,即只有职业转移而没有户籍和社会身份的转变,无法取得城市户口,相比城镇居民,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太低,所以农村劳动力流动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另有部分学者则认为,出现这种悖论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统计数据造成的假象,认为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存在失真的情形。之所以出现数据失真是由于目前统计数据所采用的统计口径是以常住户人口为抽样调查对象,农民工没有取得城市户籍,身份上还是农村人口,但由于在城市务工,统计收入时计入了城镇居民总收入中,从而夸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所以是一种由于统计方法而造成的假象。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是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低,还是由于统计方法误差造成的假象?本文正是根据这一争论,围绕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首先,文章第一部分对相关理论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型假说进行介绍和分析,认为目前中国已经处于“倒U”曲线的下降阶段,,即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开始缩小。重点介绍了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它清晰地定义了二元经济结构,指出了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的差异,描述了影响收入差距的内在机制,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指出它的缺陷过于强调现代部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忽视了农业部门的经济发展对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内学者在研究收入差距时侧重运用实证分析来验证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而对数据本身的真实性大多不予以关注。 其次,文章第二部分是对农民工工资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作出理论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工工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阈值公式,认为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长是否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农民工工资是否超过了某一阈值,如果工资收入超过了这一阈值,那么不断增加的农民工工资将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产生积极作用,而决定这一阈值系数的因素主要是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前期城乡收入比。通过对近二十年的数据分析,得出农民工工资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先扩大后缩小的结论。 再次,文章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数据统计口径的问题,通过对中国统计年鉴中城乡居民收入的分析,认为目前统计局统计城乡居民收入时,确实遗漏了农民工的工资收入,认为正是这一数据计算的失真导致了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被夸大。通过调整农民工工资收入,发现农村居民总收入和城镇居民总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农民工相对于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收入较高,而与有户籍身份的城镇居民相比,农民工收入相对就比较低。所以把农民工工资收入重新划拨回农村后,城镇居民总收入也相应地增加。数据调整后重新计算的城乡收入比相对于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的城乡收入比,明显小了很多。通过计量模型对农民工工资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农民工工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拐点值,模型计量结果得出的拐点值与理论推导得出的阈值基本一致。但是文章也承认数据调整后显示的城乡收入比,与同期其他国家相比仍然较高。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最后,第四部分分析了中国存在这种劳动力流动悖论的原因,并在第五部分提出了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效机制。 结论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概况了文章的主要观点。
【图文】:

农村居民收入,农民工,农村人,工资收入


国家对农业的补贴以及设置粮食收购最低标准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如上图1 所示,调整后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调整前也有所提高,进入城镇的农民工一般都是学历低,没有什么技术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自身资本有限,只能从事一些简单体力劳动,虽然他们在城镇工作得到的劳动收入比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要高的多,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他们得到的工资却是很低的。更不要说其他福利待遇了。所以把农民工收入重新划分回农村居民收入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自然比调整前要高。我们以城乡收入比来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整前城乡收入比高于 3,最高比值为 2007 年达到 3.33,平均为 3.24;而从调整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真实的城乡收入比在近十年来一直处于 3 以下,最高为 2007 年的 2.93,平均为2.79,2011 年更是降低到近十年的最低点。根据 2005 年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都小于1.6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4.7;F323.6;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小翠;;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彭定峗;陈志平;;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9期

3 应瑞瑶;马少晔;;城乡收入差距的再检验[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4 应瑞瑶;马少晔;;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93—2007年重新估算的面板数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王秀芝;尹继东;;中国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研究综述[J];当代财经;2007年04期

6 袁冬梅;魏后凯;杨焕;;对外开放、贸易商品结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年06期

7 杨宏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消除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J];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06期

8 钟宁桦;;农村工业化还能走多远?[J];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9 张富饶;马斌;;农村劳动力迁移为什么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广东为例[J];乡镇经济;2007年02期

10 董敏;郭飞;;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倒U型”趋势与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忠伟;;不均衡竞争、机会均等与城乡收入差距[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2 沈坤荣;李公民;;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与构建和谐社会[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建见;;城乡收入差距初探——以贵阳市为研究对象[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菲;赵凯;;二元经济视角下陕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5 孙茉莉;焦利娟;李桂琦;;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张菲;赵凯;;二元经济视角下陕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7 张应良;官永彬;;转轨时期城市偏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分析[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8 龙云;戴黔;;二元化条件下缩小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9 彭赐林;刘永康;;农民工职业性疲劳状况的调查[A];湖南省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容全堂;;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蕾邋王羚;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2 沈镇昭 沈建华 何兰生 贺峪 陈兵 曹竹聿;又快又好地做大和共享发展蛋糕[N];农民日报;2006年

3 周为民;收入差距:怎么看,怎么办[N];贵阳日报;2006年

4 谨言;当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童大焕;解决农民的“权利贫困”才是根本[N];中国商报;2004年

6 任孟山;城乡收入差距创30年最大有点历史反讽[N];华夏时报;2008年

7 山东省泰安市委党校理论部 崔伟华;统筹城乡发展心里要有“数”[N];中国改革报;2008年

8 贺丰;应有重点地调节收入差距[N];中国信息报;2006年

9 徐维欣;力争今年农民增收逾6%[N];文汇报;2008年

10 顾一冰;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要做好加减法[N];江苏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少晔;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的城乡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再检验[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孙华臣;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收入差距演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D];山东大学;2012年

3 刘利;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理论分解·现状评判·对策思考[D];吉林大学;2010年

4 许国新;我国金融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理论与实证[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陆锦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方臻e

本文编号:2552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52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6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