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顺顺;栾胜基;王颖;;基于CAS理论的循环经济适宜性评价与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黄海峰;李慧颖;刘娜;;北京发展循环经济的分析与评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3 周宏春;;产业范围和政策选择:循环经济待解的疑问[J];环境经济;2008年07期
4 贾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谢家平;刘娟;孔令丞;;区域工业循环经济推进效果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经济经纬;2008年02期
6 周荣;冯之浚;;循环经济立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8期
7 赵萌;路文冉;李刚;;基于熵权AHP组合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实证[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06期
8 庞小宁;王柳;;基于主成份分析法的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2年14期
9 徐玖平;李斌;;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10 曾丽君;隋映辉;;中国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殿明;刘佳翔;;基于时序DEA的山东省循环经济效率评价[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陆覃玉;敬春菊;;综改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研究——以山西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1期
3 吴彼爱;高建华;;中部六省低碳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潜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4 钱玲;龚明波;刘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及我国的战略选择[J];当代经济;2012年03期
5 乔瑞中;姜国刚;张兴福;;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6 李新;石建屏;陈春燕;;城市生活垃圾单流程回收模式及其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4期
7 朱德志;宁亚东;杨永;;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能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8 蒋波;张良强;;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评价[J];能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9 杨华峰;汪静;;中国十省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动态综合评价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2期
10 杨丽华;郭云;;略论湘江流域循环经济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唐绍均;;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概念的再厘清[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洪业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低碳经济”的发展[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3 李聪;龙思远;奚秀锋;王进峰;程世生;;基于循环经济的铝产业投入产出模型[A];2013(第23届)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杨丽华;;论湘江流域循环经济的发展[A];2011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魏百刚;都市循环农业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立超;中国循环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4 邱竞;北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5 许英;循环经济模式下区域技术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莫虹频;区域典型物质与能量代谢模拟及优化分析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7 汤孟欧;环缝式电磁搅拌理论与工艺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2年
8 王飞;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9 曹孜;煤炭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罗喜英;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损失定量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新玉;精益循环型生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2 徐福军;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3 朱德志;基于PCA改进模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吴凯鸽;京津冀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5 刘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6 王敏;低碳经济下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姚连起;我国循环经济制度的立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胡妙;“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9 武瑞娟;基于循环经济的生物质能利用模式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乌兰;萍乡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与仿真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小琳;晏永刚;景星蓉;;区域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周国梅,彭昊,曹凤中;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3 左铁镛;聂祚仁;狄向华;李贵奇;;中国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1年06期
4 朱云梅,周生路,彭补拙;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重庆环境科学;1999年01期
5 于丽英;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尤天慧,樊治平,俞竹超;不确定性多属性决策中确定属性熵权的一种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7 周爱国;循环经济:经济的生态化转向[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8 郝莉,马民涛;循环经济加速首都北京的发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05期
9 黄华华;;抓落实 出成效 促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广东经济;2006年01期
10 郑小勇;华东地区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率的比较分析[J];北方经贸;2004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志鸿;铜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2 许增艳;上海循环经济政策实践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玲;殷克东;方景清;;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年03期
2 宋闰柳;;基于因子分析的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发展条件评价[J];科技资讯;2007年28期
3 张明明;武戈;;我国长三角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计量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7年09期
4 左昌平;;湖南省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李新蕊;;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比较与应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南英子;;实证分析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统计与决策;2009年21期
7 王珊;;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测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王雪青;王颜;;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城市建设投资及其评价[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田贵生;;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及建议[J];科技信息;2010年05期
10 贾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倩;;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分众营销中的应用[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傲;;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2000-2006年省际数据为例[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曹巍;赵建娜;刘丽香;;主成分分析法在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彭本红;彭建华;;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区域物流中心选择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艳华;;关于循环经济的思考[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李伟;苏向前;李连强;;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绿色鹤煤[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陈瑞宝;侯风英;;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研究与探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季昆森;;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A];生态健康与循环经济——第二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C];2005年
9 张扬;胡秀英;欧阳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形态问题研究——湖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调研[A];三湘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湖南省首届《三湘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刘洪新;冯舫女;;加快构建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人资环;视察循环经济发展情况[N];江淮时报;2007年
2 乌云斯琴;民进中央:发展循环经济避免“有循环无经济”[N];人民政协报;2007年
3 刘键 郑向鹏 滑翔 杨丽萍 刘伟 肖意 陈震;政协委员热议发展循环经济[N];深圳特区报;2006年
4 张富强邋刘武杰 记者 徐中华;招远构建循环经济链[N];烟台日报;2007年
5 符王润;让循环经济贴近公众[N];广东科技报;2008年
6 记者 涂亚卓邋通讯员 李武汉 莫难;青山循环经济借智“求经”[N];湖北日报;2008年
7 严雨龙;循环经济源于观念“循环”[N];河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柯士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N];贵阳日报;2008年
9 记者 王东红;我市以节能减排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N];驻马店日报;2008年
10 雒晓利;吕梁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鲁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臧漫丹;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熊德国;系统科学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周生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5 王文娟;企业绿色逆向物流决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冯华;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现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孙育红;循环经济引论[D];吉林大学;2006年
9 冯南平;循环经济的若干运行模式及其政策支撑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10 于励民;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弘;基于因子分析对信用评级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徐光瑞;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施新平;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园区宏观布局层次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4 任树强;科技类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及分类的实证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5 韩英军;河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6 高杰;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区域物流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7 朱丽莎;基于问卷调查的居民家庭保险需求行为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
8 李俊华;石家庄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07年
9 胡伟;上市公司战略柔性与经营业绩相关性的实证分析[D];东华大学;2007年
10 尹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用缺失问题的一个视角[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53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53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