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转轨期中国的产业集聚演化:理论回顾、研究进展及探索性思考

发布时间:2019-11-23 17:42
【摘要】: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但发端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环境的理论体系是否适用于处在中国的转轨经济情境仍值得探讨。本文回顾了地理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集聚形成与演化的理论解释,发现两者对处于经济转轨期中国的产业集聚相关问题的解释能力有局限性。进而,本文梳理依托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的国内外产业集聚前沿文献成果,发现既有研究关于产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等问题存在较大分歧,研究分歧根源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当前的转轨经济情境——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将制度因素视为外生变量或既定条件,从根本上排斥了制度、政策与政府行为在产业集聚中的内生作用——而处于渐进式经济转轨阶段的中国,制度变迁和地方政府间竞争对产业集聚发展实践存在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文章进一步指出,依托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框架研究中国产业集聚问题,制度环境、公共政策与政府行为等不应该只是独立于经济模型之外的外生参量,有必要内化到理论模型中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J];财经科学;2011年01期

2 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J];财经研究;2010年10期

3 武晓霞;任志成;姜德波;孙治宇;;产业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集中还是扩散?[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4 赵祥;;集聚还是分散——兼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5 贺灿飞;潘峰华;;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6 刘友金;徐尚昆;田银华;;集群中的企业信任机制研究——基于种群互相回报式合作行为博弈模型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11期

7 朱海燕;魏江;;集群网络结构演化分析——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嵌入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10期

8 冼国明;文东伟;;FDI、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J];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9 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10 吴结兵;徐梦周;;网络密度与集群竞争优势:集聚经济与集体学习的中介作用——2001~2004年浙江纺织业集群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志云;;双重激励下的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的博弈分析——以投资支出竞争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密婷;;土地财政的成因与危害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3期

3 陶来利;周恺;朱杰;;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4 陈跃刚;吴艳;;都市圈产业组织形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5 王宏顺;贾少萌;;财政政策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6 许新国;陈佑启;姚艳敏;何英彬;李志斌;余强毅;;城乡交错带空间边界界定方法的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7 杨加猛;张智光;;论林业产业链的多维拓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8 金志丰;徐明;谢薇;陈加乐;佴玲莉;相敏;;县域耕地保护类型划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9 高悦;李孔明;;“变形的杜能环”及其现实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10 施戍杰;吴大远;;限定延伸职能,强化核心职能——斯密动力视角下国家职能的调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必良;李尚蒲;;地方政府间竞争:基于土地出让反应函数的估算——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验证(1993-2009)[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李尚蒲;罗必良;;中央与地方博弈:来自1999-2009年土地审批与违法用地的证据[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刘宁;孙秋鹏;;投资宏观调控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行为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胡凯;吴清;;制度质量与省际资本流动[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5 曹正汉;;弱者的产权是如何形成的?——中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要求权”向土地开发权演变的原因[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6 尹恒;;中国县级政府支出偏向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王玉海;;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空间再造及其政策举措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王玉海;;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空间再造及其政策举措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9 刘志勇;张兴国;李震;;中国古代城镇安全防卫体系营建空间绩效探微——以宋代东京城和巴蜀地区城镇防卫体系空间绩效分析为例[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10 倪子靖;;规制俘获理论的文献综述[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底偃鹏;发展中国家财政分权对减贫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4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丁业震;国有上市公司重组中的利益冲突与重组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永华;国际分割生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富田;权力和权力博弈推动的平滑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吕大忠;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反垄断和市场化[D];南开大学;2010年

9 江依妮;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向洁;铜川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阳;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烨;区位优势要素对上海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盛春梅;桐乡羊毛衫产业集群的升级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潘冬梅;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建设人才需求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杜瑜;樊杰;;基于产业-人口集聚分析的都市经济区空间功能分异——以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4 袁鹏程 ,秦远建;汽车产业的模块化与集成化比较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5年11期

5 陈建军;胡晨光;;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及其省区特征、同构绩效——一个基于长三角产业集聚演化的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钟庭军;模块化理论的局限及超越——一个修正性文献的综述[J];财经科学;2005年06期

7 平新乔;政府保护的动机与效果——一个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5期

8 甘行琼;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比较分析——从公共经济学的形成谈起[J];财政研究;2004年02期

9 贺灿飞;刘洋;;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10 贺灿飞,梁进社,张华;区域制造业集群的辨识——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J];地理科学;2005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洪蕾;中国制造业集聚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童华建;西部地区经济集聚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祖葆;;西方学者关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若干反思[J];经济学动态;2004年07期

2 刘卫东;“第二届海峡两岸新经济地理学研讨会”在台北成功举办[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3 刘安国,杨开忠,谢燮;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0期

4 芦婷;;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及研究内容[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09期

5 花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与学科比较[J];经济经纬;2009年06期

6 潘峰华;贺灿飞;;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7 幸莉莉;;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24期

8 温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解读与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11期

9 张发余;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评价[J];经济学动态;2000年11期

10 刘安国,杨开忠;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J];经济学动态;200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滕丽;王铮;;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述评[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张文忠;;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顾朝林;王恩儒;石爱华;;“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陈良文;杨开忠;;集聚与分散: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整合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5 陈旭;何莲;;东北地区“外围化”现象探因与对策思考——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新经济地理学: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文;新经济地理学[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课题组 执笔人 李爱国;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看重庆五大功能区建设[N];重庆日报;2013年

4 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浙江大学—诺丁汉大学中国与全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赵伟;建模的艺术(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李仁贵;克鲁格曼与“新经济学”研究浪潮[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殷广卫;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徐晓慧;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跨国厂商位置选择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兴昌;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孙杰;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经济集聚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荣丽;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杨超;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地区差距[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5 张海玲;日本FDI在华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6 赵明霏;天津FDI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7 伊文博;过度聚集是否可能抑制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3年

8 叶丽娜;交易成本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65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65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c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