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对产业垂直专业化影响研究——基于技术溢出的视角
【图文】:
中图号:O189.11文献标志码:A20世纪后半期,全球经济的显著特征是国际贸易量的迅速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进出口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01722亿元,比改革开发初期增加了100多倍(见图1),,Grossman&Helpman等学者认为这一现象与“垂直专业化”(verticalspecialization)密切相关,这实质上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一体化”与“生产过程分散化”两个过程的统一[1].图12001~2010年我国进出口额Fig.1Thevolueofimportandexportfrom2001to2010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国际分工越来越细,以垂直专业化为特征的国际分工模式日渐深化,在这种模式下,发达国家将其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则凭借其自身在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及其较强的产品配套能力,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中国也借此加入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现有文献对伴随着这种垂直专业化的技术溢出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的许多研究也对此得出了积极的结论.如DavidHummels等提出,随着国际外包趋势的加剧,南北国家间的技术转移变得越来越重要[2].Keller从微观厂商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通过中间产品的贸易,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3].方建雯等对江苏省制造业数据经行了分析,通过对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进行扩展,验证了外商投资产生的垂直溢出效应和水平溢出效应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都产生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宏艳;;FDI对中国垂直专业化地位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8年06期
2 蒋殿春;张宇;;行业特征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6年10期
3 方健雯;赵增耀;;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年05期
4 张仁开,杜德斌;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态势及效应分析[J];亚太经济;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禄雪焕;;FDI对我国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王婷;周立新;;FDI与重庆市内资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5期
3 严海宁;谢奉军;;基于长期协整的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技术创新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9期
4 周启良;;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张仁开;;外资R&D中心抢摊上海的态势、效应与应对策略[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邓路;;FDI溢出效应与自主技术创新效率:一个高技术产业特征的视角[J];财经论丛;2010年01期
7 刘伟;;外资企业进入效应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8 冯冰;;外资企业抢夺了我国的研发人才吗?——基于企业集团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2期
9 姜瑾;朱桂龙;;外商直接投资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1期
10 薄文广;;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地区层面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方华;李守芹;;FDI技术溢出、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秉镰;余泳泽;;“技术势能”假说与FDI技术外溢分解——来自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3 张同斌;杨彬;高铁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与内资企业间双向动态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兼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4 梅洪常;邓雪芬;;FDI与自主创新:基于重庆地区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江淮;高彦彦;胡小文;;企业“扎堆”、技术升级与经济绩效——对中国开发区产业集聚的性质及其变迁的实证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6 陈丰龙;;制度因素与FDI技术溢出效应——基于转型国家的经验研究[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周永涛;;金融发展、FDI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门槛模型分析——兼论政府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导向[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杜兴强;曾泉;王亚男;;寻租、R&D与公司业绩: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甄丽明;唐清泉;;管理层风险偏爱、报酬激励与企业R&D投入——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马雯;;市场机制对外国直接投资利用质量的治理效应——基于天津地区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易振华;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探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于明言;企业组织模式选择与出口和外包[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窦森;基于股权合作的FSFDI技术溢出效应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谭伟生;中部地区利用FDI质量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李伟庆;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自主创新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周艳梅;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叶勇;广东利用外资质量的评估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杰;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浙江省纺织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机制及对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哲丽;FDI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晓露;环渤海经济圈FDI空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邹善勇;辽宁省企业R&D能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淼;FDI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效应、溢出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廉国恩;FDI对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因素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姜承武;FDI、金融发展对我国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汪少波;江苏省引资质量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朱莹;东道国创新能力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仁开;跨国公司在北京进行“研究与开发”投资的态势及其应对策略[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2 张海洋,刘海云;外资溢出效应与竞争效应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3期
3 李萍;进一步提高我国利用外资实效性的思考——注重发挥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12期
4 胡祖六;关于中国引进外资的三大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02期
5 朱晓中;“欧洲协定”与东西欧经济关系[J];欧洲;1997年05期
6 崔云全,乔方亮;对新形势下外资并购的深度解析[J];山东经济;2004年06期
7 王远桂 ,杜德斌;上海外商投资R&D中心发展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2003年01期
8 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年12期
9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J];世界经济;2006年05期
10 何洁 ,许罗丹;中国工业部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1999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瑞华;上海外资R&D区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李廉水;王忠;;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J];科研管理;2010年06期
2 唐杰英;;技术溢出、技术创新和对外贸易——基于一般均衡视角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10期
3 程永毅;;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J];经营与管理;2010年10期
4 李春顶;;技术溢出与国际贸易摩擦的形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李国英;;技术溢出、社会福利与最优产权保护[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15期
6 王亮;风险创业与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提升[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尹红炜;;产业的市场结构与技术投资激励[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8 林斌;;基于激励相容的上下游企业合作创新问题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杨剑波;;进口贸易、人力资本与中国技术创新:基于面板数据的一个经验分析[J];经济经纬;2009年01期
10 李真;;贸易利益失衡分配框架下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1981~2006年中国数据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珍;;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计量关系分析[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贵成;翟子陆;;西部矿业应大力开展技术创新走生态矿业之路[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赵金凤;;发展循环经济 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A];2005年发展循环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干飞;鹿爱莉;;理念、技术与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林学明;席斌;米红;;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严立冬;崔元锋;孟慧君;;论生态产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8 刘本玲;;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文辉;;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管理融合的管理模式[A];纪念第38届“世界标准日”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10 胡清平;;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技术标准战略[A];江苏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2009)[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鑫焱;节能减排离不开技术创新[N];人民日报;2007年
2 海柯;海南推动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见成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3 记者王志起 常虹 通讯员吴兰;再就业孵化基地去年实现产值8亿多元[N];秦皇岛日报;2011年
4 ;上海构建城市创新体系[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6年
5 王雪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急需技术创新[N];健康报;2007年
6 苏琳;依靠技术创新[N];经济日报;2007年
7 杨_g;太原市抓项目降能耗工业经济迸发活力[N];山西日报;2007年
8 李廉 综合;住宅技术创新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华建筑报;2006年
9 王金涛;非同凡响的一试[N];中国质量报;2007年
10 王天霞;节能降耗还要靠技术创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晶晶;经济开放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于珍;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李成刚;FDI对我国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徐平;中石油集团自主创新机制及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张子峰;公司治理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万勇;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童长凤;中国区域技术能力增长:技术学习的视角[D];兰州大学;2009年
8 赵金铎;技术创新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梁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渠道源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张丹华;技术创新战略的理性思考与模式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婧颉;R&D全球化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2 赵晓云;浅论企业技术创新与FDI输入的相关关系[D];山西大学;2008年
3 刘振;技术创新自组织系统理论及其应用[D];广西大学;2003年
4 陈振生;产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5 王岩;关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关系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6 蔡顺民;吉林省医药行业关键技术选择的技术预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陈旭建;环境规制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8 曲元元;论企业技术创新与专利战略[D];天津大学;2008年
9 高微;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杜青国;制度与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D];天津商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86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8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