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系统研究了有关中国居民再分配的三个问题:倾向决定、政策形成和效应测算。这是收入再分配问题整体链条上的三个核心节点,本文的实质内容也依此分为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集中探讨再分配倾向的决定。这一部分从再分配存在的应然性和必然性这一起点问题展开,梳理了“应然性”上的争论,从演化角度初步论证了再分配活动的“必然性”。基于既有文献的研究成果,本文提炼了影响再分配倾向的四大动机,分别是:经济利益动机、风险规避动机、公平信念动机和声誉理想动机,再分配倾向的诸多影响因素通过单独的或综合的动机来发挥作用。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身份特征、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流动性预期、就业状况、流动性经历、对公平的认知、文化和社会规范、理想信仰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在四大动机框架下,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对中国的居民再分配倾向的影响因素做了经验研究,分析发现,中国居民的再分配倾向因身份特征而有所差异,并受到根植于四大动机的诸因素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再分配政策的形成、现状和作用机理。首先,该部分以个人所得税的最新改革为例,认为其政策制定过程遵循了“议程设置-公众意见-最终出台”的三步法,而再分配政策的形成过程逐渐向“参与式治理”模式转变,但未免“众口难调”的弊病;政策修正的步调存在政府的“渐进”和公众的“激进”相对应的特点,尚缺乏制度来保障对民意的高回应度,仍待进一步改革深化。第二,对我国政府的再分配项目做出界定,描述各主要项目的基本制度规则和规模特征。政府再分配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个人所得税和均等化公共服务项目。目前的政府再分配基本框架逐步完善,制度体系日益健全,各项目的规模都呈上升趋势,但占比呈现更复杂的特征。第三,针对几种类型的再分配项目,探究了其影响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认为,横向再分配项目实质在于从“高收入”转向“低收入”,实现正向调节;纵向再分配实质是平抑生命周期内的“波动”,但仍可以横向再分配的方式反映出来。通过使用基尼系数的推导,我们发现,再分配项目缩小差距的条件是较宽松的。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按比例支出且有上限的项目起逆向调节作用,其他项目(累进性支出、救济和福利性质收益、均等化服务收益)均为正向调节作用。 第三部分为我国政府再分配政策的效应测算。这一部分专门总结再分配效应的测算方法,细致讨论测算过程中的各种选择问题,认为使用微观数据而非宏观分组汇总数据、采用“顺序分解法”更加合意,且应十分注意政策前后收入分布的构建和各种细节的处理。在此基础上,使用区分城镇和农村两套体系的典型地区微观数据以及公开的宏观汇总分组数据做出测算,整体上显示,再分配整体上是起到正向调节的作用,即起到了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城镇的测算结果显示,城镇整体再分配效应显著正向,较大幅度地拉低了收入差距。社保支出为负向,个税和社会性收益起到了正向的再分配作用,且社会性收益的再分配效应占绝对主导地位。细分项目的结果显示,养老金或退休金项目正向再分配效应占绝对主导地位,其他项目作用较小。显著正向再分配效应的项目主要有:养老金或退休金、个人所得税、社会救济收入;负向效应的项目是个人交纳的养老基金和医疗基金;个人交纳的失业基金、其他社会保障支出和失业保险金等项目作用微弱。以山东农村为例测得的农村再分配效应结果显示,再分配效应为正向,但数值较小。细分项目的再分配调节作用方向均为正向,从大到小依次为:粮食直接补贴收入、无偿扶贫或扶持款、离退休金或养老金、报销医疗费、抚恤金、救济金、灾款。 对于中国居民再分配的主要政策建议有:第一,增强再分配力度,并应以农村居民为重点;第二,,再分配政策制定应将顶层设计和参与治理有效结合;第三,应以基本公共服务为根本,构建“保险+救助”的保障体系;第四,跳出再分配的循环结:注重初次分配的公平性。 本研究的创新工作体现在:第一,初步论证再分配的存在具有演化意义上的必然性,从经济社会演化的角度尝试了推理;第二,构建了四大动机框架,从而在根源动力上来理解再分配倾向,更具系统完备性,将倾向决定问题推向更深入的层次;第三,综合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双重视角,以最新的个税改革政策制定过程为例,提炼了中国再分配政策制定的模式特征;第四,对政府再分配项目的作用机制做了公式推导和数值模拟,推进了对再分配项目实质作用的理解;第五,进行了更准确全面的再分配效应测算。梳理测算方法,并评述了既有研究中的问题,采用更合现实的顺序分解方法,使用天津和山东的微观数据做了细致测算分析。
【图文】: 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进行行为选择活动,继而形成了整体的趋势特征。于是这个人工经济中,宏观经济动态是微观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自然累积。美国北大学开发的一个 NetLogo 的模拟平台(软件)中有一个有关财富分配(weadistribution)的模型,正是为了模拟帕累托定律的情况。其基本结构18是这样的在每一块土地19上种植有谷物(grain),有最大产量的限制;人们初始财分配是相对均等的,并通过搜寻土地上的谷物来维持生存(survive),在保证存所需的量之后,剩余的就积累为自身财富;个体在搜寻过程中是朝着拥有多谷物的方向前行的,但每个人有一个视野限制(vision limit);每一时刻,们都要吃掉一部分谷物来维持生命;若无足量的谷物时或超出自身的寿命界时就死去,同时遗下一个子代;子代财富并未继承亲代,是随机分布的。这样的初始背景和规则设定下,再加上主观赋予的一些初始参数,如人数视野限制的最大值、维持生存所需的谷物量的最大值、寿命的上下限等,就呈现给我们一个稳定的均衡特征:低财富阶层占绝大多数比例,中高财富阶则很小,同时,基尼系数几乎稳定在 0.5 这个数值上。如下面的图示:
图 7.1 天津市城镇各项目再分配效应:相对指标资料来源:“天津市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经作者计算整理。注:养老金和退休金项目并未包括进来,因其数值较大,影响对其他项目的分析。总结天津市城镇各细分项目的再分配效应的特征如下:(1)社会性收益类别中的养老金或退休金项目正向贡献了 99%以上的应,占绝对主导地位;(2)显著正向再分配效应的项目主要有:养老金或退休金、个人所得救济收入和失业保险金;负向效应的项目是个人交纳的养老基金和医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康;梁季;;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研究——兼论“起征点”问题合理解决的思路[J];财政研究;2010年04期
2 周全林;;从税收公平角度看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全面性改革[J];当代财经;2010年11期
3 傅广宛;刘晓永;毛志凌;;我国政府决策机制的变迁与思想库的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1期
4 刘义成;;公共政策制定模式及我国的模式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5 刘伟;黄健荣;;当代中国政策议程创建模式嬗变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03期
6 薛澜;朱旭峰;;中国思想库的社会职能——以政策过程为中心的改革之路[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7 卢现祥;朱巧玲;;再分配的制度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郝秀琴;;我国政府收入再分配能力与规模的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34期
9 彭海艳;;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分解分析——以我国中部某地区为样本[J];经济经纬;2008年03期
10 潘春阳;何立新;;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中国居民再分配偏好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谢炜;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石路;当代中国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万相昱;微观模拟模型与收入分配政策评价[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佳惠;再分配政策的新政治经济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592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92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