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变迁背景下剩余劳动力供给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产业变迁背景下剩余劳动力供给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虽然经济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但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却从1990年的53.42%下降到2012年的45.59%,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劳动报酬占比反而越低。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以农业为主、以工业为主,最终以服务业为主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报酬占比是由不同产业的占比以及不同产业内部的劳动报酬占比共同决定的。随着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现代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别越来越大,吸引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现代产业部门转移,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那么在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以前,无弹性的劳动供给是否是产业变迁背景下导致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深层次原因呢?本文正是从这一背景出发,探讨在产业变迁背景下产生的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与我国总劳动报酬占比以及劳动报酬占比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1995—2012年的数据,引入劳动报酬占比决定模型,分全国和东中西部分别检验了产业变迁背景下剩余劳动力供给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工业化演进和剩余劳动力供给确实在全国范围内显著地降低了劳动报酬占比,这与我们的理论推导相一致。第二,剩余劳动力供给对东部地区的劳动报酬占比的负向冲击最显著,本文分析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通过更多的技术创新,从而使同等产能下员工的使用数量显著减少,其单个劳动力创造的GDP远比中西部地区高,但同时其劳动力工资的增长速度又比不上GDP的增长速度,这有效地解释了我国劳动报酬占比的地区差异。鉴于上述分析,本文最后从生产要素合理定价、产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我国初次分配格局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劳动者报酬 产业变迁 剩余劳动力 地区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49.2;F12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引言10-20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相关文献综述11-17
- 1.2.1 关于产业变迁背景下剩余劳动力供给及转移的文献综述11-13
- 1.2.2 关于劳动报酬占比研究的文献综述13-17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17-18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18-19
- 1.4.1 研究方法18
- 1.4.2 研究框架18-19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19-20
- 第2章 收入分配、产业变迁以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20-27
- 2.1 新古典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20-22
- 2.1.1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理论20-21
- 2.1.2 马歇尔收入分配论21-22
- 2.2 产业结构变迁的相关理论22-23
- 2.3 工业化演进与劳动力转移理论23-24
- 2.4 二元经济理论模型下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24-26
- 2.4.1 初始刘易斯模型24
- 2.4.2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24-26
- 2.5 小结26-27
- 第3章 劳动报酬占比、产业结构调整及剩余劳动力供给的现状分析27-35
- 3.1 劳动报酬占比的现状分析27-30
- 3.1.1 劳动报酬数据的获取27
- 3.1.2 我国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化情况27-29
- 3.1.3 我国劳动报酬占比的区域差异29-30
- 3.2 劳动报酬占比的产业分解30-32
- 3.3 我国剩余劳动力供给现状32-34
- 3.4 产业变迁背景下剩余劳动力供给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途径34-35
- 第4章 产业变迁背景下剩余劳动力供给影响劳动报酬占比的实证分析35-45
- 4.1 模型设定35
- 4.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35-39
- 4.2.1 数据来源35-36
- 4.2.2 变量说明36-39
- 4.3 实证分析39-45
- 4.3.1 对全国的实证分析39-41
- 4.3.2 对东、中、西部的实证分析41-45
- 第5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45-48
- 5.1 主要结论45-46
- 5.2 政策启示46-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勇平;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人口与经济;2002年S1期
2 庄龙德;上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及对策与思考[J];上海统计;2002年02期
3 韩纪江;一种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简便方法[J];统计研究;2002年01期
4 刘乾瑜,徐一鸣,欧本谷,黄晓玲;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多庆;浅析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西藏研究;2002年02期
6 罗佐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7 王春超;推动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合理发展——兼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吴秀云,蔡凤兰,杨桂侠;衡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衡水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9 刘惠英,周曙东,杨基富;南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分析及对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李文安;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流的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双元;董水生;李宏宇;;关于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建议[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梁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3 吴延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九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苌花荣;杜小军;罗亚萍;;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的分析[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杜易;;人力资本投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宏升;;发展劳务品牌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河北省为例[A];2009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周晓津;;中国改革与城乡剩余劳动力:1978-2007[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何媛媛;郭为;;青岛市旅游发展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汪小勤;;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和吸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10 赖小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潘红;本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初见成效[N];大同日报;2005年
2 谷文晓 杨伟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个原则[N];经济参考报;2000年
3 周天勇;怎样才能稳定、安全和快速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4 王选敬 侯维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及对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5 杨柳青;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何在?[N];四川科技报;2000年
6 谷亚光;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真的枯竭[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吴 斌;三项举措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N];中国工商报;2006年
8 吴斌(作者单位:东港市个体协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N];丹东日报;2006年
9 记者 阿欣;徐水1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10 通讯员 刘桂敏 陈瑞燕;大城县唱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部曲”[N];廊坊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浚n\;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徐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马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张军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产业变迁背景下剩余劳动力供给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9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