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区域内产业转移视角的长三角空间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9 21:07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长三角区域内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均质性,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是必然趋势。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是要素的区域内流动及产业的区域内转移,由此形成了基于各自要素禀赋的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江浙沪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各自的发展模式却具有很大的差异。在学界对上海在长三角的地位一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上海是长三角区域内的增长极,上海与周边江浙地区是一种核心—外围的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上海和江浙地区已不是单纯的核心—外围关系,而是发展相对均质各自同为中心的关系。上海大都市圈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仅限于上海一市的大都市圈,而是沪苏浙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特色、发展相对均质的都市圈,是两省一市的大都市圈。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来,上海向江浙特别是苏南和浙北转移了大量的制造业,长三角的制造业重心由上海向江浙转移。这种由要素自由流动驱动的产业转移,使长三角内部形成了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工,推动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任何的经济活动都是带有地域性的,都必将在在一定的空间维度下进行的,由长三角区域内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引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使空间结构由点轴式发展模式向网络式空间结构演化。当然由于长三角区域内特别是江苏北部地区和浙江南部地区发展不均衡,以及江苏和浙江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这种网络式的空间结构带有很明显的点轴式特征。 本文通过改革开放近30年来时间序列下,江浙沪两省一市相互间的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厘清长三角空间结构演化的历史进程、目前所处的地位以及未来的演化方向。区域内的产业转移相对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是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发生是区域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现象,这其实就是区域内核心区扩散效应的体现,就长三角而言,这主要是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向江浙转移出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是本文实证研究的重点。二是区域内的产业转移是区域一体化的直接表现,是区域内各主体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基于以上两点,本文的实证研究重点考虑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后江浙沪之间的产业转移。一个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其主要推动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产业转移引致的空间结构演化,产业转移其实是区域内要素重新配置的直接表现,是区域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主要手段,也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的主要动力;二是网络通道的改善,即空间距离的缩短与运输成本的下降;三是区域内制度的创新与融合,相互间阻碍一体化得制度和体制方面的障碍得以消除。 通过区域内产业转移这样一个视角,本文通过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后20年来时间序列下江浙沪两省一市间的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分析长三角空间结构演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的特征,并为研究下一步的演化方向提供了思路。 本文的实证部分通过区域竞争力模型这样一个思路研究了沪苏、沪浙、苏浙自90年以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具体特征。其次,本文还对江苏北部地区、浙江南部地区在长三角空间结构演化中所处的地位进行了单独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其在长三角空间结构演化中的态势。最后,我们指出了目前长三角空间结构演化的现实障碍与优化目标之间存在的现状差距,以及通过区域内的产业转移与分工缩小现实与目标之间的障碍的可行性,最终实现长三角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使点轴式的空间结构向网络式空间结构演化。
【图文】:

核心城市,巨人,上海市,经济发达区


角区域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的区域。长三角以区域内中心上海市为龙头,苏南与的经济发达区域,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生产总值为65496亿,其中上海市13698.巧亿,486.92,占全国的21.78%,“超级巨人”上海年国内生第一;“重量级巨人”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

产业转移,浙江大学学报,机理


4.1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判断标准与空间结构演化的关系分析4.1.1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判断标准产业的区域转移实质是区域间要素的流动,国际上产业的区域转移是指发达国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向日本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该产业发展成熟后,又向亚洲新兴工业体国家转移,而这种国家间的产业转移主通过直接投资来实现的。但是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往往并不通过直接的投资来实现,,投资的数值也很难直接获取,如何去定量地衡量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具体分析长三域内的产业转移实际发生的情况就成为研究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关键问题。陈建军的分析给了我们启发,他认为只要两地区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且要素的流动是的,就可以通过产业的竞争力来判断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如图在TO时期L产业在优势产业在B地是劣势产业,经过一段时间到T1时期L产业在A地变为劣势产业,地却为相对优势产业,而A地区与B地区又是地域上临近、经济上联系密切的相域,那我们就可认为L产业从A地转移到了B地区脚]。这样我们就厘清了区域间产移的内在机制和判断标准,为下一步的实证分析打通了逻辑上的障碍。时间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峰;姜德波;;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理与区位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1年05期

2 江梦君;张玉;;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19期

3 何党生;;“先行先试”视阈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率先发展[J];经济师;2011年08期

4 王晓明;;民主党派预热两会,建言安徽加入长三角[J];长三角;2010年Z1期

5 林宗卿;;风险投资如何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J];经济导刊;2011年05期

6 刘光智;黄玉谷;;浅谈安徽在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空间形式[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6期

7 郑德高;;长三角地区转型发展新观察——以安徽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为例[J];城市规划;2011年S1期

8 陈继鸣;;“长三角购车更关注品质”[J];中国汽车市场;2011年21期

9 孙军;高彦彦;;“中心—外围”模式的形成及其融合——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04期

10 江霞;;上海、苏州领跑长三角服务经济[J];江南论坛;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栾贵勤;郝岩;;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与吉林省发展机遇[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巢惟忐;米卫红;;气候变化背景下长三角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与对策——基于DSR模型的评价研究[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王莹莹;;对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探讨[A];2009年苏浙闽沪航海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9年

4 王莹莹;;对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探讨[A];第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运分论坛暨江苏省航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锋;;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与科学统筹[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戴建华;秦虹;郑杰;;用TRMM/LIS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闪电活动[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顾雪;荆万里;;区域转型背景下长三角后发地区产业园区的规划探讨——以国家级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系列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傅尔基;;论加深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成因和体制机制创新[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9 葛建亚;;长三角集邮圈的构建及其对区域内旅游的促进[A];第十四届南京集邮文化节《集邮与旅游》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魏颖;马耀峰;张佑印;;我国长三角地区入境旅游流西向转移规律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首席记者 陈洋;我省应参与长三角产业转移[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尹婷婷;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是下半年投促攻坚重点[N];成都日报;2010年

3 方立锋;歙县打造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承接“高地”[N];黄山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周丽敏 实习记者 熊晓辉;长三角借“园区共建”促产业转移[N];中国经营报;2011年

5 记者 晓霞;陕西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项目签约仪式在昆山举行[N];陕西日报;2008年

6 实习生 向敏 本报记者 毛学农 整理;以转变促转移[N];江淮时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可 高洪艳 实习记者 宋菲;安徽被定位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N];中国贸易报;2008年

8 王三保;太湖积极应对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N];安庆日报;2008年

9 记者 郑元平;我市在上海举行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招商推介暨项目签约仪式[N];汉中日报;2009年

10 李超举;多管齐下 提高承接能力[N];安徽经济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余俊波;政府政策、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D];暨南大学;2012年

4 叶琪;基于包容性发展视阈的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李迎旭;日本对亚洲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曾群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长三角同城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汤清;广东省金融支持下的产业转移溢出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暴琪;长三角经济现代化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海华;区域产业集聚演化机理及演化过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亚平;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2 史季青;产业转移与财政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王敏;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及安徽省的承接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王品慧;安徽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祝言抒;重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城乡产业统筹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张鑫;基于产业集聚的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超平;广东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产业链整合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8 魏攀;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与区位选择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年

9 陈娇;区域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李福晴;珠三角产业转移及其园区管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065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065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c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