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从产业战略定位视角研究舒城融入合肥经济圈

发布时间:2020-04-03 23:34
【摘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以中心城市为依托,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都市圈经济,已成为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中心城市通过不断强化都市圈内的经济互动,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来辐射和吸引,承担了区域内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角。然而,经济圈的本质是走向经济一体化,谋求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经济圈的发展既不能离开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拉动,也缺少不了周边区域对中心城市的支撑,只有两者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共同走出一条协调发展之路。县域经济是最活跃的市场经济主体,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县域要融入城市经济圈以促进自身的加快发展。 建设合肥经济圈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的战略性决策,对于推动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合肥经济圈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中心城市合肥与周边市县在规划衔接、交通融合、产业联动上正趋于不断强化。作为合肥周边市县之一的舒城县,与合肥区位相邻,文化相近,产业互补性强,唯有顺势而动、主动融入,才能共享合作共赢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是舒城县在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是加快舒城城镇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和现实选择。 “城市经济圈”在我国理论界是个相对较新的研究方向,纵观国内外学术界对县域个体如何融入城市经济圈的研究尚不多。目前,关于“合肥经济圈”的学术研究也大都集中在经济圈整体层面,对县域层面融入的探讨虽有所提及,但系统性和指导性不够。 本文选题来自于安徽大学与舒城县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是以舒城县为例,对舒城县如何在产业上更好地融入和对接合肥经济圈进行研究,既为舒城县政府的发展决策提供些许参考,也对推动国内县域融入城市经济圈带来一点启示或借鉴。全文的第三、第四和第五章为主体部分。本文在第三章中总结了舒城县经济发展现状,在结合合肥经济圈和舒城县多项规划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舒城在合肥经济圈下的整体经济地位及与周边市县可能的产业合作点,同时,梳理了舒城融入合肥经济圈的历程;在第四章中本文阐述了舒城在融入合肥经济圈过程中经济圈整体和舒城自身两个层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舒城在合肥经济圈下融入的目标、原则,“一核两区”的战略定位,以及三次产业和重点产业的融入策略;在第五章中本文针对如何解决舒城在融入中遇到的问题及如何更好地实现产业对接和融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最后,是全文的结束语。
【图文】:

行政区划图,舒城县,行政区划图,区位


部与桐城市相连,东部与庐江县为邻,西部与岳西县、霍山县相通,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图2一1:舒城县在安徽省的区位图2一2:舒城县行政区划图从2005年开始,舒城县经济增长不断取得突破,逐年迈上新台阶。特别是2008年以来,舒城县坚持工业化核心战略、招商引资主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启动了工业经济三年提升行动、县城重点工程建设三年实施计划和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200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17%;财政收入4.8亿元,增长18.8%;财政支出16.9亿元,增长38%;工业总产值65亿元

行政区划图,舒城县


部与桐城市相连,东部与庐江县为邻,西部与岳西县、霍山县相通,,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图2一1:舒城县在安徽省的区位图2一2:舒城县行政区划图从2005年开始,舒城县经济增长不断取得突破,逐年迈上新台阶。特别是2008年以来,舒城县坚持工业化核心战略、招商引资主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启动了工业经济三年提升行动、县城重点工程建设三年实施计划和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200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17%;财政收入4.8亿元,增长18.8%;财政支出16.9亿元,增长38%;工业总产值65亿元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蒋晓岚;孔令刚;;基于产业整合视角的合肥经济圈发展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蒋晓岚;孔令刚;储昭斌;;基于中部比较的合肥经济圈发展与演进趋势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蒋长流;;淮南融入合肥经济圈之科技对接机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张松;王鸿雁;曹东旭;;融入省会经济圈推进合淮同城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高晓光;;关于推动省会经济圈产业体系建设的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08年02期

6 王哲;李圆媛;王娟;;省会经济圈战略下的六安区域定位与产业分工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蒋晓岚;;构建合肥经济圈的若干思考[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8 汪同滨;汪晓梦;;构建省会经济圈 推进安徽跨越发展[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9 蒋晓岚;孔令刚;;城市经济圈产业整合的条件和路径——以合肥经济圈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孙自铎;[N];安徽日报;2007年

2 孙自铎;[N];安徽日报;2007年

3 杨立生;[N];巢湖日报;2008年

4 胡家程 邵红雨;[N];巢湖日报;2009年

5 胡春雷;[N];巢湖日报;2009年

6 含山县委书记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吴建国;[N];巢湖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贞;济南都市经济圈构建与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13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13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f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