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机制视域下的非洲国际减贫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营,林松;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机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魏杰;;新世纪减贫战略中的非洲高等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3 孙同全;;战后国际发展援助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于营;权力、利益、观念——国际机制的三种理论范式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于营;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机制[J];东北亚论坛;2005年03期
6 王玉萍;;欧盟对外发展援助政策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关系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2期
7 刁莉;何帆;;中国的对外发展援助战略反思[J];当代亚太;2008年06期
8 周玉渊;;从东南亚到非洲:日本对外援助的政治经济学[J];当代亚太;2010年03期
9 张海冰;;中德对非洲援助政策的比较分析[J];德国研究;2008年01期
10 顾自安;;制度发生学探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夏立平;;论当代国际机制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贺光辉;美日对外援助之比较[D];复旦大学;2003年
2 庄江山;制度的哲学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3 杨伟敏;制度本体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熊淳;减贫战略框架下日本对非洲的基础教育援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秦兴刚;国际机制中的文化因素[D];吉林大学;2006年
2 吴萌;冷战后中国对非洲的发展援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韩梅梅;冷战后中美发展援助政策比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雷妮达(Lopes Sanches, Leinira);对非洲的发展援助:中国的方式[D];吉林大学;2009年
5 陆蓉;合作型援助与支配型援助[D];复旦大学;2009年
6 裘旭东;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以信仰为基础的发展援助[D];复旦大学;2010年
7 徐亮亮;改革开放后中国对非洲援助外交面临的挑战与调整[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29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29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