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6 01:48
【摘要】: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第一次经济转吧,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危机”时代,中四又站在了第二次转吧的十字路口。美国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终结了中国过去依赖出口的制造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和依赖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外需不振、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以及产能过剩、结构失衡等现实倒逼机制下,中国经济亟需为未来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随着国务院《文化户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文化创意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成为末来经济的新增长点。 创意产业作为整个经济转型发展的一种“增长机制”,通过知识增长和人力资本提高,发抨出溢出效应、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并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并融合发展.通过消费结构升级、主导产业更替和产业结构调整,创意产业推动着中国以制造为主导、以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型“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向着以创意与创新为内生增长要索、以消费和投资来驱动的集约型“内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创意产业在自身获得发展空问的同时,在动态竟争与协同演化的机制作用下,创意产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纬度推动中国的全面转型。 演化经济学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演化的新熊彼特主义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和分析范式,在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思想基础上,借鉴演化经济学的生物学隐喻,尝试分析经济动态演化的过程。通过引入政府、教育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和外部生态环境等因索,来进一步阐释创意与创新对经济结构变化的作用机制。 本文研究可以概括为“一个模式、二个概念、三个阶段、四个角度”。最后,在分析和梳理了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木文对如何发展创意产业提出了具有独立思考和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和研究结沦。 第一,构建”创意创新生态系统”ECI分析模式,即以创意与创新为内生动力驱动经济结构演化的“动态均衡”模型,ECI分析模式由八大创新因子、八大创意主体和四大环境要素三部分构成。通过不同创意主体与创新因子在排列组合中争夺资源、配置资源,并产生新的推动力,不断地从内部破坏旧的经济结构,对外部环境体系产生“创造性破坏”的作用,催生与经济演化发展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促使经济在动态竞争过程中不断寻求一种新的均衡范式。 第二,提出“创意产业价值链重构”与“创意产业生态链”二个概念;所谓“创意产业生态链”,就是在一个创意产业发展的特定生态环境中,关联企业构成的创意产业链与外部环境和公共服务平台相互依赖、彼此作用,形成一个竞合关系的、有机生态链条构筑的产业网络关系。创意产业生态链由产业型生态链、市场型生态链和服务型生态链构成。所谓“创意产业价值链重构”,是以消费者为起点和终点的、互动的环状价值链,经过价值生成、价值传递、价值增值和价值实现的过程,消费者成为各项创惫活动的行为主体,创愈消费和消费行体验被置于重构价值链的核心。 第三,分析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创意社会的三阶段演化过程。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梳理了创意产业的四种经济模型,并提出“创新驱动”政策,即创意产业作为整个经济的“增长机制”,通过促进知识增长,间接地推动整个经济实现结构性转变而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对创意经济的内涵和标志进行了阐述,总结出创意经济的八大特征,最后对创意社会进行了描述与展望。 第四,从互动关系、市场特征、作用机制和转型路径四个角度,论证了“创意产业发展为何能及如何全方位推动中国经济转型”这一论点。首先,提出了创意产业与经济转型的互动关系,一方面l经济发展为创意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转型。创意产业与转烈发展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三种机制:创意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增长机制”,通过知识增长和人力资本提l高,间接地推动整个经济实现结构性转变,从而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经济与社会是协同演化,即创意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中创新系统、创新能力具有正反馈机制,对产业演化产生作用、重塑经济环境。第二,创意产业具有四大市场特征,即社会网络市场、边际收益递增规律、云文化与大规模协作、微力量与与长尾效应。第三,分析并论证了创意产业推动经济转型的三大作用机制,即创意产业的溢出效应、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创造性破坏”的经济动态竟争机制。第四,讨论了创意产业推动经济转型的四条路径,即创意产业通过引致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中国经济由投资驱动向内需拉动转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中国经济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型:通过构建创怠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社会进步;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振兴。 第五,对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一是归纳了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具有政府主导型、城市指向性和产业集群化的三大特征,二是分析了中国创意产业的四种发展模式:以创意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的集群发展模式:基于价值链分工的链式协作模式:龙头企业带动的J型成长模式:社会网络链接的双边市场推动模式。三是总结了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做出一般分析,包括中国高速增长中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索,以及国际经验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启示。 最后,提出发展创意产业的对策建议。一是构建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优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三是构建引进与培养并举的人才环境,四是完善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为阐述上述问题,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由十章组成。 第一部分是导沦、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包括本文的导论和第一章。导论主要阐明选题背景、研究主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论、论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论文主要创新点和研究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一章将创意产业的文献综述做了梳理,并对经济增长理沦、经济结构理论、演化经济学理论和新熊彼特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阐述和评述。 第二部分对创意产业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关系做了全面的分析,包括第二、三、四章。其中第二章建立了创意产业发展的分析框架-ECI分析模式,第三章分析了创意产业与经济转型的互动关系,第四章对创意产业与中国经济转型做了经济学分析,阐述了创意产业推动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并辅以上海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率和无锡经济增长模式分析的实证研究。 第三部分是关于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的研究。第五章分析了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到创意社会的演化历程,以及演化的四种经济模型和政策应对;第六章总结创意经济的时代特征、市场机制,提出了价值链重构模型。 第四部分全面论证了创意产业通过促进经济转型、社会进步、文化振兴来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路径,包括第七、八、九章。其中第七章论证了消费结构升级和主导产业更替推动经济转型的作用机制、路径选择,第八章讨论了创意产业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如何引领中国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如何通过产业融合、产业关联作用,影响到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等战略问题。第九章提出了创意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并辅以国内外创意转型的案例分析。 第五部分是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研究,包括第十章和结论。在对中国创意产业的现状、特征、发展模式和主要问题做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创意产业的对策建议和研究结论。
【图文】:

指标图,创新生态,衡量指标,内部性


图 2-1 ECI 分析模式:创意创新生态系统资料来源:作者绘制。(二)ECI 分析模式的衡量指标“创意创新生态系统”ECI 分析模式的衡量指标包括内部性指标和外部性指

示意图,实现价值,创意产品,核心产业


共同构成创意产业价值链系统。1价值链在价值实现这个环节的双向路径解析了创意企业赢利模式的秘密。一条路径指向消费者,在消费体验中实现价值,,即创意企业研发、创造、生产以内容为核心的创意产品和服务,通过一系列市场营销和渠道销售,在市场交换中实现价值;另一条路径指向衍生品厂商,在版权交易中达成价值再利用,即创意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的合作与开发,把创意的核心价值延伸到周边关联企业中,新的市场主体和价值创造者不断加入进来,形成以核心产业为辐射的产业集群,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719;F12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申飞;;论设计创意产业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意义[J];青春岁月;2013年10期

2 易晓蜜;郑伯森;;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四川秸秆家居用品创意设计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年02期

3 申飞;;山西转型跨越发展背景下的设计创意产业研究[J];艺术科技;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明;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陈伟雄;中国创意经济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3 丛海彬;城市创意竞争力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春晓;区域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2 郭胜利;中国OEM生产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3 王正;创意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4 朱虹;文化创意发展指数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吴妮;中国动漫产业的集中现象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3年

6 刘玲彤;砚山白沙坡村彝族传统手工刺绣发展的经济博弈分析[D];云南大学;2013年

7 杨品林;文化创意服务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规划与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810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810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2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