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能力差异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20:42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过度消费方式无以为继,相应的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进入调整阶段;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国务院于2010年1月,颁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的规划,将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承接计划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情况展开分析,以产业承接能力为对象进行研究,明确产业承接能力的含义,建立产业承接能力评价体系,并结合皖江城市带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这对皖江城市带构筑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本文对产业承接能力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包括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和我国学者对产业转移与承接的研究等;结合相关研究进一步明确产业承接能力的内涵,为进一步计算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承接能力做了铺垫。 其次,在对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制定了产业承接能力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产业承接能力评价体系。随后运用建立起来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承接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在实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能力的差异性及成因,并对皖江城市带的几个片区给予定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内部的产业承接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合肥芜湖双核强劲,滁州宣城两翼薄弱,皖江下游受长三角辐射明显,皖西地区产业承接能力较低。 最后,通过对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能力进行的实证分析研究,结合皖江城市带的自身优劣势,构建了提升产业承接能力的“W模式”,最后有针对性的给出了提高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能力的对策建议。
【图文】:

示意图,皖江,城市带,示意图


第四章 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特征分析皖江城市带概况的是长江安徽段,国务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 2010 年 1 月发布业承接示范区规划》,这是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的规划,,明包含的范围,承接的目标和相应的战略规划。希望以皖江城市区做好产业承接的示范。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滁州、宣城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 59 个县(市省,对接长三角。2008 年规划区年末总人口 3058 万人,地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 45%和 66%。29 30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星;;让皖江更璀璨[J];江淮法治;2011年15期

2 胡晓;;“无徽不成镇”续写时代新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0年03期

3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芜湖)人才对接会举行[J];安徽教育;2011年06期

4 江春风;;城市,真的能让生活更加美好?——读《品城》有感[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5 ;芜湖市鸠江区“高点起跳”承接产业转移[J];决策;2011年05期

6 成祖松;张跃华;;依托技术创新 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J];安徽科技;2011年08期

7 ;出台法规:给示范区建设保驾护航[J];江淮法治;2011年15期

8 ;首善庐阳——承接产业转移 加速现代核心城区建设[J];决策;2011年06期

9 张和允;;合肥经开区:皖江火车头[J];决策;2011年08期

10 ;宁国:“五个先行”着力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行区[J];决策;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兰光;;忆在皖江敌后办《大江报》[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李晓帆;;皖江劲旅 青史垂名 铁军精神 后代传承——记七师分会《皖江行》[A];铁流20——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新四军军部重建70周年、缅怀皖南事变死难烈士[C];2012年

3 王敏林;;记皖江联立中学[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赵明华;韩荣青;王洪波;;鲁南城市带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A];山东省重点学术研究成果(2008)[C];2009年

5 韩建江;张秋萍;;建设城市带状绿地 美化古都安阳环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周新武;;回忆皖江解放区统战工作中的若干情况[A];铁流: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专辑——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胡溪涛;;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工作[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赵生;;新四军七师组建与皖江根据地[A];老兵话当年(第五辑)[C];2004年

9 李建华;米文宝;;宁夏沿黄城市带城镇群体空间优化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刘光复;;序[A];2011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刚 葛如江;安徽打造皖江城市带战略平台[N];中国建设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吴林红;皖江城市带:挺起安徽“经济脊梁”[N];安徽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欧阳波;交运板块率先受益“皖江城市带”[N];中国证券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根生;皖江城市带:后劲飙升[N];解放日报;2010年

5 记者 胡海燕 特约记者 何宏祥 通讯员 胡存浩;安徽 热议皖江城市带建设[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骆毅 徐英 邓瑶;谋划六大产业40余家央企布局皖江城市带[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7 李雁争;皖江城市带六产业将获重点支持[N];中国改革报;2010年

8 姜刚 葛如江;皖江城市带“抢滩效应”凸显[N];安徽经济报;2010年

9 记者 陈炜;皖江城市带“动起来”[N];国际商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陈炜;皖江城市带要成“大事儿”[N];国际商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海骏;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探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李群;中国城市人防工程建设与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晓峰;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复合防风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刘涛;英格兰城市政治变迁研究(1485-1640年)[D];武汉大学;2010年

6 郝峧;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王素军;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王炬;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苗建军;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道路[D];四川大学;2003年

10 王宗荣;创新型城市建设动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寿江;皖江城市带经济空间结构分析[D];河南大学;2012年

2 顾成友;皖江城市带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3 陈启斐;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能力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4 于玲;皖江城市带开放型经济测度与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郭媛媛;皖江城市带的产业集聚与整合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年

6 梅五汗;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年

7 张艳萍;皖江城市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8 司家兰;皖江城城市带产业选择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赵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董首玉;航运近代化与皖江地区的开发(1877-1937)[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87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87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3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