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占比的决定要素与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27 00:4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广大国民并未充分享受到发展的好处,收入增长滞后、居民收入占比剧减,收入分配不公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研究目的就是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居民收入占比的特点以及决定要素,以期为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问题献计。 首先,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整理居民收入分配相关文献述评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居民收入是如何被挤压的。本文将以1978-2010年历年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趋势法和收入GDP法,分析居民收入占比发展的现状,结果发现:1985-2009年,居民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滞后于同期国民经济、企业盈余以及财政税金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被挤压。 其次,本文在新剑桥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凯恩斯的收入-支出基本假设与马克思的收入-支出基本假设,建立一个企业和银行双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居民收入占比的决定要素。 然后,本文利用Panel-data(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剔除四大直辖市以及西藏地区)的转移支付、总资产报酬率、储蓄率、金融深化、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占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以期找出对中国居民收入占比的变化起决定作用的要素。结果表明,中国居民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高储蓄率,总资本报酬率、较低的金融深化水平、较低的转移支付水平等,还有由高储蓄率导致的高投资率、过度资本深化等。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4.7;F224
【图文】:
市场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简称 NNP)。它是指一不变价格)计算的一年内用于销售的一切产品和劳务价值总和耗掉的资本余下的部分,即是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国内产总值—折旧。国民收入,简称 NI。它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到的实际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扣除间接税支付后的余额。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政府对业转移支付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简称 PI)。它是指一国在一定时入的总和。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政府转移支付和利息支出。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简称 PDI)。它是指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
本文编号:2731116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4.7;F224
【图文】:
市场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简称 NNP)。它是指一不变价格)计算的一年内用于销售的一切产品和劳务价值总和耗掉的资本余下的部分,即是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国内产总值—折旧。国民收入,简称 NI。它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到的实际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扣除间接税支付后的余额。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政府对业转移支付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简称 PI)。它是指一国在一定时入的总和。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政府转移支付和利息支出。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简称 PDI)。它是指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磊;王昭凤;;中国现代部门劳动分配比例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贸研究;2009年01期
2 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5期
3 王璐;杨庆丰;;两种均衡理论的争论:古典-马克思一般均衡与新古典一般均衡[J];经济评论;2006年01期
4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5 王海港;中国居民家庭的收入变动及其对长期平等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6 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7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8 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9 柳欣;货币、资本与一般均衡理论[J];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05期
10 白重恩;钱震杰;;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本文编号:2731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31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