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城市带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2 22:29
【摘要】:安徽历史上第一个跻身“国家号”的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这是中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专门制订的战略规划,对于崛起中的安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一个城市带中城市间的区域网络联系非常重要,对于发挥更大的关联效应,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必不可少,区域创新网络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内容,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其经济竞争力,已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区域创新网络的内涵、要素、特征、结构与功能研究出发,得出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创新网络建设成熟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皖江城市带区域创新网络进行实证研究。结合皖江城市带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的现状,提出更好建设皖江城市带区域创新网络的战略建议和措施,建立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互作用的区域创新网络,为皖江城市带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经济社会更快地发展,为安徽中部崛起战略保驾护航。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六章,主要为四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即第一、二章,是论文的写作基础。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区域创新网络相关概述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总结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研究设计的具体思路和实施方法。 第二部分,即第三章,介绍区域创新网络成熟度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文献分析和实际调研,具体分析了区域创新网络成熟度的内涵,并确定区域创新网络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样本,明确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即第四、五章,根据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以皖江城市带地市为研究单位,选取22项指标,借助相关统计分析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区域创新网络成熟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 第四部分,即论文的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在皖江城市带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本研究的具体结论,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在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研究方面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
本文编号:2752568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蔡秀玲;试析政府在营造企业集群区域创新环境中的职能定位[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3 刘健;;区域创新网络的实质及其意义[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4 符宁;区域创新网络:建设“武汉光谷”的战略导向[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10期
5 刘友金,黄鲁成;产业群集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6 邵立周;白春杰;;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王德禄 ,张丰超;关于区域创新问题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49期
8 王缉慈;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经济地理;1999年01期
9 李远;创新环境及其政策的出发点──兼论增强区域的全球化竞争力[J];经济地理;1999年03期
10 龚荒;后发地区创新体系中政府政策工具的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严红;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与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 张建民;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海云;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及运行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52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52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