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经历了高速增长,但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中国的经济呈现出十分明显的“高碳”特征。目前碳排放问题已成为中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政府也在为实现减排目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寻求更加合理可行的战略选择。产业结构作为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已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低碳经济的概念也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产业结构调整状态的影响,深入探讨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助于准确把握碳排放量变化的产业因素,有效制定制约碳排放量进一步增长的政策机制。本文对中国产业结构现状、碳排放现状及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数据、运用计量分析软件对产业结构影响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是影响各地区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第一产业影响次之,第三产业对碳排放影响最小。从产业结构内部协调度来看,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因此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系数和碳排放强度的关联性也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能源效率的提高都对中国降低碳排放强度有着决定性作用。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目前中国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影响存在问题的成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措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发展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关键词】:碳排放 产业结构 低碳经济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1.3;X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6
- 0.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9-11
- 0.1.1 选题背景9-10
- 0.1.2 研究意义10-11
- 0.2 国内外研究评述11-14
- 0.2.1 国外相关研究评述11-12
- 0.2.2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12-14
- 0.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14
- 0.3.1 研究思路14
- 0.3.2 研究方法14
- 0.4 创新与不足14-16
- 0.4.1 创新之处14-15
- 0.4.2 不足之处15-16
- 1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机理分析16-23
- 1.1 产业结构的分类及演进16-19
- 1.1.1 产业结构的分类16-18
- 1.1.2 产业结构的演进18-19
- 1.2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理论基础19-21
- 1.2.1 产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19-20
- 1.2.2 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20-21
- 1.3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21-23
- 2 我国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的现状23-32
- 2.1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23-26
- 2.1.1 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23-24
- 2.1.2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24
- 2.1.3 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24-26
- 2.2 我国碳排放现状26-28
- 2.2.1 我国碳排放总量26-27
- 2.2.2 我国碳排放强度27-28
- 2.3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现状28-32
- 3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32-39
- 3.1 产业结构影响碳排放的模型设定32-34
- 3.2 相关指标测算34-36
- 3.2.1 碳排放测算34-35
- 3.2.2 产业结构系数测算35-36
- 3.3 实证分析36-37
- 3.4 实证结论37-39
- 4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影响问题的成因分析39-44
- 4.1 区域性产业结构不合理39-40
- 4.2 三大产业内部低碳化发展不完善40-41
- 4.3 缺乏相应技术支持41-42
- 4.4 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42-44
- 5 政策建议44-48
- 5.1 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44-45
- 5.2 提高产业内低碳化比率45-46
- 5.3 提高能源效率技术支持46-47
- 5.4 建立健全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47-48
- 参考文献48-53
- 致谢53-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6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8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10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275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5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