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选择及其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3 15:21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府接受了城市群这一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其产生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以及城市群带来的发展红利将推动“城市群”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随着国家层面的成渝经济区战略规划的即将出台,针对成渝经济区的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如何有效地解决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其未来的道路何去何从,已经成为摆在政府和学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构建新增长极的角度来探讨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和规划重点,以城市群经济效应的基本理论和增长极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如何确定和构建成渝经济区“第三极”为研究主线。主要内容如下: 论文明确了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地位和空间结构布局。认清了成渝经济区在中国经济版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加肯定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和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对其的重要性。论文通过定性和定量向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成渝经济区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联系强度、区域格局、人口分布和城市规模存在的问题,论证了成渝经济区培育和构建“第三经济增长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后,本文就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成渝经济区无法在短期内培育出与成都、重庆抗衡的第三个特大型城市,进一步地通过对比分析和spss统计软件分析确定了城市群才是适合“第三极”的增长极形态,而川南城市群是综合素质最高的城市群,理应担当“第三极”这一重要角色。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从产业分工、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等层面提出了川南5市如何突破行政界限,强化区域合作,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渝“第三极”战略规划的几项建议,以期为决策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本文最终得出了成渝经济区必须变双核发展为三中心多向发展,改变现有的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培育川南城市群这一继成都、重庆后的“第三极”,加速川南城市群的一体化进程,以期为成都和重庆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良好的区域协作平台。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7
【图文】:

示意图,范围,示意图,城镇群


3.1.2成渝经济区的空间布局现状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成渝经济区内的主要城市呈现出沿江、沿高速公路和铁路分布的特征,大致形成了“一江三轴”的空间布局(如图2一2),即沿江城市轴线、宝成一成昆铁路轴线、成内渝轴线及成遂渝轴线。沿江、沿交通轴线的城市发育相对较好,而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群之间的两条“川中横向线”发育较缓,这正在极大地影响到了川渝两地的经济空间布局和成渝经济区区域整体功能的发挥。从现有的成渝经济区的城镇、人口和产业空间集聚状态来看,目前城市等级较高、城市空间聚合效应较为明显、城市群发育较为成熟的主要集中在重庆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以成都为中心的成德绵乐平原都市圈、川南城镇群以及川东北城镇群,基本形成了成都、重庆、)!}南、川东北四个城镇密集区。

示意图,空间布局,示意图,城镇群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4页成渝经济区范围示意图图2一1成渝经济区范围示意图3.1.2成渝经济区的空间布局现状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成渝经济区内的主要城市呈现出沿江、沿高速公路和铁路分布的特征,大致形成了“一江三轴”的空间布局(如图2一2),即沿江城市轴线、宝成一成昆铁路轴线、成内渝轴线及成遂渝轴线。沿江、沿交通轴线的城市发育相对较好,而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群之间的两条“川中横向线”发育较缓,这正在极大地影响到了川渝两地的经济空间布局和成渝经济区区域整体功能的发挥。从现有的成渝经济区的城镇、人口和产业空间集聚状态来看,目前城市等级较高、城市空间聚合效应较为明显、城市群发育较为成熟的主要集中在重庆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以成都为中心的成德绵乐平原都市圈、川南城镇群以及川东北城镇群,基本形成了成都、重庆、)!}南、川东北四个城镇密集区。

比例数据,产业构成,年鉴,来源


图2一4经济区三次产业对地区总产值的拉动作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各城市统计年鉴2009年渝经济区发展的制约因素然成渝经济区在历经13年的发展后,综合实力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提是,经济区内进一步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目前,中国的国民经发展已经处在了一个转折点上,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的新一轮发展过程中,成渝经济区能否把握好这一机遇,促进经济区内各方面协调与完善,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这将决经济区未来发展前景和命运。城市化水平方面于统计口径的原因,本文仍沿用非农业人口比重反映城市化水平,200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冀源溪;;推动黔中经济区发展的体制创新研究[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高全成;;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低碳经济 全面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目标[A];大关中发展研究(第四辑)[C];2011年

3 韩利学;;关于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4 张晓峰;;发挥审计保驾护航作用 助推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基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审计定位和重点研究[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5 王义;孙涛;;深化半岛蓝色经济区府际合作的对策建议[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6 袁建岐;;加快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7 张强;;加强对接 统筹发展 打造快捷畅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大通道[A];第二届宝鸡天水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8 胡金荣;;关天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探讨[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琪;张清贵;;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地方政府关系研究[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10 徐建勇;;打造蓝色文化建设高地 服务蓝色经济区建设[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高级记者 马驰;沈阳经济区呼唤新“辽商”[N];沈阳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羽;市发改委主任高文哲: 主动参与到沈阳经济区建设中[N];铁岭日报;2010年

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 范恒山;深入推进经济区理论研究[N];人民日报;2010年

4 记者 肖飞;把海西经济区建设成为生态优美之区[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中国人民银行天水市中心支行 杨连科;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区建设[N];天水日报;2010年

6 方树成 资溪县政协主席;资溪如何对接海西经济区建设[N];光华时报;2010年

7 记者 徐榕蔚;以全新思路合力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N];威海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仵树大;兰白经济区发展的关键是融合[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9 记者 梁敏 吴婷;国办发文支持甘肃兰白经济区发展[N];上海证券报;2010年

10 本报评论员;同心合力加快沈阳经济区建设[N];沈阳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韵;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选择及其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宋茂兵;浙江南部地区融入海西经济区动力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孙楠;沈阳经济区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4 张翠娟;沈阳经济区的战略定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冯雯雯;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袁宏;关于江淮城市群培育的探讨[D];安徽大学;2011年

7 张欢;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结构特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娱瑜;黔中经济区开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何新颖;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侯小星;滇中城市群产业集聚与整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01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01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d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