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我国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06:24
【摘要】:本文从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出发,探讨了我国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问题。首先,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我国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在理论上,对比较优势理论下的“要素禀赋说”与竞争优势理论下的“技术赶超说”的争议进行了梳理;在实践上,对模仿性创新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路径的争议进行了梳理。接下来,针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中心—外围”理论和“南北技术扩散”理论框架下的分析范式,设定了技术后发国家如何从技术后发优势到技术赶超的技术进步路径的理论模型。最后,基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区域创新要素禀赋不均衡性”以及“产业结构二元特征”的基本现状,本文采用多种实证计量分析工具,从区域和产业两个层面实证分析了我国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战略。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如下: 理论研究结论表明:(1)南方国家(技术后发国家)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上的资源分配比例取决于两者对技术进步的产出弹性;(2)当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技术先发国家)技术差距较小时,选择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技术进步方式会有利于提升南方国家的技术进步水平;而当技术差距较大时,选择技术引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模仿性创新为主导的技术进步方式会有利于提升南方国家的技术进步水平;(3)随着南北方国家技术差距的逐步缩小,南方国家会自动选择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进步模式;(4)技术后发国家如果要实现由模仿性创新向自主创新驱动技术进步的路径转变,实现技术赶超,就必须越过一定的人力资本水平“门槛”、经济发展水平“门槛”以及市场化水平“门槛”;(5)随着“三个门槛”的逐步跨越,技术后发国家可以按照完全模仿性创新→模仿性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主→完全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路径开展人力资本积累战略和市场化推进战略。 区域层面的实证结论表明:(1)当一个地区人均GDP接近6.5万元(TFP衡量技术进步时的门槛值)或者接近7万元(专利数量衡量技术进步水平时的门槛值)时,自主创新投入对技术进步的贡献要明显较高,而在低于人均GDP门槛值时,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的贡献要高;(2)当一个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6年(TFP衡量技术进步时的门槛值)或者10.1年(专利数量衡量技术进步水平时的门槛值)时,自主创新投入对技术进步的贡献要明显较高,技术引进则在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地区才发挥了较大的作用;(3)当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超过9.6(TFP衡量技术进步时的门槛值)或者9.8(专利数量衡量技术进步水平时的门槛值)时,自主创新投入会显著的改善该地区的技术进步水平;(4)综合以上结果,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来看,适合于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地区主要有:北京、上海、天津和发达省份的发达城市,这些地区无论在经济发展阶段、人力资本的积累还是市场化环境都符合走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进步路径。而其他地区并没有完全越过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进步路径的相应门槛。 产业层面的实证结论表明:(1)由于传统产业与国际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较大,传统产业仍处于发挥技术后发优势阶段,因此采取模仿性创新的外源式技术进步路径对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采用自主创新为主的内源式技术进步并没有显著提升技术进步水平;(2)由于新兴产业与国际先进地区的技术差距较小,采取以自主创新的内源式技术进步路径对于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采取模仿性创新的外源式技术进步路径并不会显著提升技术进步水平。 根据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论,本文从国家、区域和产业三个层面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从国家层面来讲,在客观认识我国创新要素禀赋现状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进步路径;技术进步路径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战略,从国家层面应该确定分地区分层级战略;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和市场化进程,努力跨过技术进步路径转换的“门槛条件”。(2)从区域层面来讲,欠发达地区要遵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技术后发优势;发达地区要遵循竞争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赶超;区域技术进步路径应该采取技术梯度分层进步战略。(3)从产业层面来讲,针对传统产业升级应该更多的采取“渐进式”技术进步路径;针对新兴产业发展应该更多的采取“一步到位式”技术进步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4.3
【图文】:

比重,变化趋势,技术引进,全要素生产率


从表 4.1 和图 4.6 可以看出,我国自主研发投入相对于技术引进的比重正在逐年提高。这一比重由 1991 年的 43.1%上升到了 2009 年的 79.7%。期间虽然经历过 1995 年到 2000 年的下降,但是从 2000 年开始这一比重就显著高于技术引进的比重。但是,从我国自主创新的效率来看,我国自主研发创新效率普遍较低。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的自主创新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余泳泽(2011)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是对研究机构、企业还是大学,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自主创新的效率均具有负影响,这说明出于企业自主意愿的自主研发效率更加有效155。一方面由于自主创新效率较低,而技术引进的效率较高。另一方面自主创新比重不断提升,技术引进的比重不断降低,最终就造成了我国目前技术进步水平较低。实证研究显示,如果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我国技术进步水平的话,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在 1992 年出现了转折后呈现了逐年下降的态势,并在在 2000 年后出现了较为平稳的变化,维持在-1%到 2%附近。附录:证明 β >γ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来源,比重


表 5.9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市场交易额(单位:亿元)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全国 884.2 1084.7 1334.4 1551.4 1818.2 2226.5 266.5 3039.0东部 650.1 799.5 1018.9 1237.5 1413.1 1736.1 205.8 2345.5中部 123.1 138.7 155.1 175.0 178.5 221.7 250.0 277.6西部 111.0 146.5 160.4 138.9 151.8 161.9 214.5 237.5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2010。从表 5.9 可以看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市场的活跃程度与技术引进的金额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东部地区技术市场活跃程度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技术引进的主力军,因此一个地区的外商投资规模也与该地区的技术引进额高度相关。各区域外商投资规模与技术引进之间的关系如图 5.2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俊;李晓羽;杨尘;;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自主创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5期

2 甘梅霞;刘渝琳;;我国推进技术进步与发挥劳动要素禀赋优势两难冲突的解决路径分析[J];财贸研究;2006年04期

3 余泳泽;;政府支持、制度环境、FDI与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4 马云泽;“比较优势战略”与“赶超战略”的再思考——与王树同先生商榷[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5 李平,钱利;国际贸易、技术扩散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J];当代亚太;2005年05期

6 皮建才;;发展战略、技术选择与金融抑制[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5期

7 郭晓君;日本企业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09期

8 金碚;中国工业的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9 刘秉镰;武鹏;刘玉海;;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3期

10 李思一;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国杰;[N];人民日报;2005年



本文编号:2804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04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b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