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周期趋同,亦或“脱钩”——动态分层因子模型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转变的环境与决策的转变[J];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05期
2 顾海兵,周智高;2005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及预测[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年10期
3 朱孟进,邵建宁;对宁波房地产经济周期和新政实施预期效果的研究[J];浙江统计;2005年09期
4 王东杰;;中国经济周期的社会福利成本[J];生产力研究;2007年22期
5 胡乃武;孙稳存;;中国经济波动的平缓化趋势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6 杨荣海;宋毅;;基于经济周期角度的人民币与东盟货币合作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蔡静霞;;政策对冲经济周期 中国楼市前景可期[J];房地产导刊;2009年07期
8 于然;周明生;;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与金融安全问题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年18期
9 刘琳;;房价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J];中国投资;2009年12期
10 ;今年我国将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J];共产党员;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乐一;;论当前我国经济周期的阶段[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卢盛荣;李文溥;林光平;;中国地区间货币政策效应双重非对称性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韩世坤;韩爱琼;叶华;;跨国并购与经济周期相关性研究——美国跨国并购与经济周期相关的实证分析[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易志高;茅宁;耿修林;;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指数开发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郭文伟;宋光辉;;经济周期、经济冲击与“小盘股效应”[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6 秦宇;;应用经验模态分解的上海股票市场价格趋势分解及周期性分析[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课题组;张瑞怀;彭育贤;邹庆华;覃兆勇;;存货波动与经济波动内在关系的实证研究[A];《武汉金融》2010年第12期[C];2010年
8 郝永红;王学萌;;经济发展的灰色周期模型及其应用[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曹永琴;李泽祥;;金融摩擦视角下金融经济周期加速传导机制研究:中国的证据[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10 马宾;;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A];2005年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魏曙光;国家能源办提醒警惕经济周期来临[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刘福垣;政府经济愈热,市场经济可能会愈冷[N];北京日报;2007年
3 曹清华;新形势新规划[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4 刘福垣;政府经济愈热市场经济可能愈冷[N];民营经济报;2007年
5 韩世同;新一轮经济周期调整房市[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6 夏丽华;今年是本轮经济周期的波峰[N];中国证券报;2007年
7 周婷;本轮经济周期尚未结束[N];中国证券报;2008年
8 记者 肖渔;经济周期底部将于2010年到来[N];证券时报;2008年
9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 包宗华;有关经济周期和房地产周期界定的探讨[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10 交银施罗德固定收益部研究员 施明;资产配置内在的经济周期逻辑[N];中国证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雄威;我国经济周期非线性特征分析与经济周期测定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李海燕;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周期同步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岑丽君;经济周期协动及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4 刘立军;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的贸易传导[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5 张越;基于经济周期的社保基金资产配置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王啸吟;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实证与理论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7 曲国俊;我国汽车产业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黄浩;我国房地产周期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9 崔晓燕;东亚最适度通货区的经济可行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建军;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及其在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池京均;金融危机后中日韩经济周期协动性和影响因素的确定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金唯杰;中国和G7经济周期协动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刘丹;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协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邹娟;房地产周期波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纪鸿超;基于东亚经济的I-RBC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谭德彬;基于景气预测技术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7 杜吉中;FDI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8 刘硕;基于协整 误差修正模型的我国经济周期与能源消费周期关系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兴堂;中国经济周期和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姚佳;中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周期的关系[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04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04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