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工业视角的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8 09:4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资源竞争,科技竞争逐渐成为各国夺取战略优势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跨越式发展,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攻坚时期,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突出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产业竞争力不足等。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当前,区域创新问题已成为政界、学界、企业界共同研究的热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本文基于工业视角,在充分认识区域创新发展阶段、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差异性现状的基础上,就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对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整合区域创新资源、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发展阶段正处于由改进技术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过渡阶段,创新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区域创新结构呈明显的梯度分布结构特征。 2.我国地区创新资源分布极不平衡,进一步导致了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不均衡,区域创新投入产出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与结构差异。 3.综合利用DEA分析和Malmquist指数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工业技术创新效率总体偏低,区域创新效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创新效率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呈东高、西中、中低的发展格局,但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的内部差异要远大于中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Malmquist动态效率分析表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趋势,发展态势良好,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波动增长趋势,技术进步是造成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增长的主要原因。实证分析还进一步表明,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追赶效应”。 4.收敛性检验表明,我国各地区工业创新效率整体存在显著的σ收敛和β收敛,西部地区内部也存在同样的收敛趋势,但东、中部地区内部技术创新效率仅存在显著的σ收敛,而绝对β收敛不显著。
【学位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124.3;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万松;化区域创新:推进开化跨越式发展[J];今日科技;2002年09期

2 宋建元 ,王德禄;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政府职能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11期

3 秦穆;云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路[J];中国科技产业;2003年06期

4 郑焕章,孙大为;环京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罗丹,石培基;区域创新与西部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培育——以兰州高新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01期

6 刘曙光,刘佳;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国内进展综述[J];经济师;2005年01期

7 俞位增;;知识为基础的资本、区域创新力与制度安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张景安;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J];中国科技产业;2003年05期

9 何彤慧;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科学与管理;2004年04期

10 孙敬霞,岳瑞凤,胡明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龙阶;;吴文化的创新内涵与区域创新发展[A];2010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德春;高敏;刘炳胜;;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变动差异与空间趋同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α趋同实证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3 刘志迎;郭磊;周志翔;;基于多系统DEA模型的技术创新绩效省际比较研究[A];2011年产业组织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文集[C];2011年

4 杨恩泉;;基于DEA的国外先进航空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A];2011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王睿;;区域创新视角下沈阳经济区文化产业整合开发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罗亚非;;我国中部六省和京、沪、粤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比较研究[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7 汪曲;李燕萍;;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实证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十二五”提升沈阳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考[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郑奋明;李樝;蔡丽茹;叶嘉国;欧阳卿;付延慧;郑晴兰;;把珠三角打造成世界级大都会区[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毕六合;赵彪;;优化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志伟 阮湘华;首届中部区域创新论坛举行[N];科技日报;2004年

2 记者 李文生;以区域创新加快宝安改革步伐[N];深圳特区报;2009年

3 记者 晏燕 王波;火炬项目:重塑区域创新主体[N];科技日报;2003年

4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京文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叶裕民;区域创新机制和政府职能框架的构建[N];科技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谈琳;为区域创新高歌[N];科技日报;2007年

6 ;致力建设科学发展的先导区、区域创新的领航区、新型工业化的标志区[N];四川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安徽区域创新进入全新时代[N];安徽经济报;2008年

8 张永信;区域创新是跨越发展必由之路[N];连云港日报;2006年

9 郭伟;产业集聚 大气魄挺起区域创新“脊梁”[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10 记者瞿剑冯竞;科技界经济界联手共谋区域创新发展大计[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鲜红;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张战仁;地理空间视角下我国区域创新非均衡发展的时空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陈晶;科技政策与我国产业研发空间结构[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罗珊;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D];四川大学;2002年

8 杨琦玮;中国发达地区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张庆霖;纵向市场、政府规制与创新扭曲:中国制药产业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方曙;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君华;基于工业视角的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2 柳建容;区域创新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开;论公平分配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琳琳;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赵文思;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加峰;造纸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马晓伟;江西省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问题智能诊断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陈海静;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傅秀美;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演化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张旭辉;江苏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21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21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a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