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脱钩理论的碳减排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19 14:38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共识,我国由于高碳能源结构,高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等因素,碳排放量极速增长,碳减排压力与日俱增。节能减排成为十二五规划重点内容之一,碳减排成为经济研究热点。 本文首先从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节能减排现实需求,脱钩模型理论应用角度论述了碳减排研究意义。其次从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开始,综述了脱钩模型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重点介绍了OECD和Tapio关于脱钩指标的论述以及国内相关研究。以国民经济总体、三次产业和重点碳排放经济部门为对象,以碳排放为环境压力变量,以上述对象的实际经济产出为驱动因子,构建“碳排放-能源消耗-部门工业增加值—实际经济产出”因果链,构造脱钩模型,计算出不同对象的脱钩指标。 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关系总体上处于弱脱钩状态。第二、三产业脱钩指标都呈现脱钩趋势,其中水、煤气和电力的生产和制造,轻工业,重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都成脱钩趋势,弱脱钩阶段居多。批发零售业和采掘业脱钩指标,规律性不强,不呈现脱钩趋势。通过对碳排放和实际产出两个因子的分析发现,我国总体上,实际产出的增长速度,大于碳排放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结构不平衡,第二产业碳排放强度和总量最大,采掘业特别是有色金属采矿业然是粗放式增长,重化工业碳排放比重较大,电力生产行业脱钩比较明显,发展清洁能源减排空间巨大,建筑业排放量较小。第三产业,二次能源消耗越来越大,减排相对容易。第一产业,碳排放较少,脱钩不明显。居民消费不仅呈现高碳化趋势,由于我国实行刺激消费政策,居民消费总量将快速增长,减排压力必然越来越大。重化工业技术水平不高,能源利用率较低拉升了全国碳排放强度。我国高碳能源结构特征,是我国碳排放强度和总量较高的原因之一。碳金融对节能减排技术、节能方案设计等融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碳减排政策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增加森林碳汇;通过技术创新促,提高资源开采效率,规范整治有色金属开采,推进重化工业节能减排,实施能源结构多元化,发展清洁能源;促进个人低碳消费;发展低碳型第三产业;促进碳金融发展,为减排提供金融支持。
【学位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124.5
【部分图文】:

碳排放,经济增长


图 1.1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传导关系排研究已经成为学术机构、高校等科研单位研究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论文和专著比比皆是,理论探讨较多,基础研究较少;宏观研究较多,部门碳排放研究较少;碳减排的外在因素研究较状缺乏深入研究;研究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关具不多。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碳减排研究的几个特钩理论”分析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标”解析和压力变量与驱动因子的分析找到最有的减排政策。脱钩理论”的实践和应用的探索模型是近年来逐渐流行起来的用于衡量经济增长

关系图,关系图,碳排放,环境污染


图 2.1 相对脱钩与绝对脱钩关系图除了相对脱钩够之外还衍生了初级脱钩、次级脱钩、双等概念,初级脱钩够指的是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利用的脱量自然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变化关系;次级脱钩是资源和环境污染的脱钩,衡量环境污染与能源利用之间的系;同时达到初级脱钩与次级脱钩时成为双重脱钩。2.Tapio 脱钩模型Tapio(2005)在研究欧洲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David Gray 和 Jillian Anable 采取相同方法①,构造了经济增长-交通运输量-碳排放”因果关系链,同样把交通作为中间变量,对经济发展对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用脱钩行实证分析。不同的是,在计算脱钩指标的方法上引进了

变化图,基年,变化图,物价指数


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化图(基年1995为1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传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2 赵志凌;黄贤金;赵荣钦;;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策略[J];唯实;2011年01期

3 李军军;周利梅;;海峡西岸经济区碳减排潜力预测与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李军军;;G20低碳竞争力评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杨鸿宾;;中国电力企业碳减排潜力分析[J];科技资讯;2010年06期

6 赵奥;武春友;;中国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的冲击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7 雷厉;仲云云;袁晓玲;;中国区域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5期

8 吴滨;;工业碳排放及能源消耗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吴先华;郭际;郭雯倩;;基于商品贸易的中美间碳排放转移测算及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1年09期

10 肖腊珍;陈琰;;中国碳排放的产业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林慧;李光明;黄菊文;杨怀德;;大型活动交通出行的碳排放及碳减排[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纪玉山;关键;王塑峰;;经济稳定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优化模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辛凡文;张明;;煤炭加工利用过程的碳排放特点及减排途径[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黄金碧;黄贤金;;江苏省城市碳排放核算及减排潜力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朱雪梅;江海燕;肖荣波;刀瑞;;国外低碳社区最新研究进展及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水泥技术路线图2009~2050年碳减排目标[A];第三届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论坛暨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联合会年会文集[C];2010年

7 周永章;杨海生;王祖伟;王鹤立;刘祥伟;王音;;中国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8 曹宝;罗宏;王秀波;;中国碳减排方案及其推进机制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9 张真;;对我国未来碳减排推进模式的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10 郑欣;程久苗;;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张艳燕;“十一五”我国碳减排量可望突破15亿吨[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张小兵;低碳减排:国际气候制度下的广东选择[N];民营经济报;2011年

3 王永昌 王宁;推广应用胶凝材料的碳减排成本为负[N];中国建材报;2011年

4 焦小平;中国“碳减排标准和认证体系”探究[N];中国财经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傅sヶ

本文编号:2822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22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4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