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阻尼效应及空间差异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19 16:07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但资源、环境在为经济社会取得长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导致了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2013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总产值为19734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6.3%,是中国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地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各省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渤海地区资源、环境问题愈发突出。首先,为全面了解环渤海各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状况,通过构建人均海洋产值和海岸线经济密度的核密度函数模型,利用2000-2012年的数据描绘了海洋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变趋势与规律,通过核密度函数分解得出环渤海海洋经济发展动态是呈单峰分布的,在人均海洋产值年度差异分解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均值效应,其次是方差效应,在海岸线经济密度年度差异分解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均值效应,其次为方差效应,由此可见,均值效应与年度差异分布总效应的方向基本相同。从而在时间维度上全面刻画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变规律。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海洋经济产值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紧密相连的正相关关系的两个量,从而使得通过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代表计算出的阻尼值对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更贴切及具有代表性。其次,指出由于海洋资源和环境难以用单一指标衡量,所以在研究海洋资源和环境阻尼时,引入的是海洋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这一综合指标来进行分析。对所选取的指标进行分类量化,得出沿海各市的海洋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数。最后,进行阻尼值的计量分析。通过构建海洋资源承载力和海洋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与Romer模型,利用2000-2011年的数据测度了环渤海海洋资源与环境的阻尼效应,并对其进行空间分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沿海17市海洋资源和环境对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着阻尼效应,并按阻尼值高低将其分为低约束型、高约束型和强约束型三种,然后将资源、环境阻尼组合效应分为7种,并对每一种组合类型进行机制分析。提出缓解海洋资源、环境阻尼效应以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学位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127;P74
本文编号:2822717
【学位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127;P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布的正态估计[J];发展研究;2013年05期
2 李博;石培基;金淑婷;张胜武;魏伟;;甘肃省及其毗邻区经济差异空间演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3年04期
3 孙才志;韩建;高扬;;基于AHP-NRCA模型的环渤海地区海洋功能评价[J];经济地理;2012年10期
4 王双;;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特征分析及其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12年06期
5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刘佳骏;;北京市水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尼效应研究[J];资源科学;2012年03期
6 安康;韩兆洲;舒晓惠;;中国省域经济协调发展动态分布分析——基于核密度函数的分解[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01期
7 张建升;;省域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J];经济经纬;2011年06期
8 王雪妮;孙才志;;1996—2008年中国县级市减贫效应分解与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1年06期
9 张耀光;刘锴;刘桂春;于欣;耿雅冬;张洪月;;基于定量分析的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时空差异[J];资源科学;2011年05期
10 范斐;孙才志;;辽宁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2822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22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