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创新视角下的三螺旋接口组织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4 21:07
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根本目的,知识成为发展区域经济和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主体要素,创新也日益成为的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而基于政府、产业、大学三方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三螺旋(Triple Helix)创新模式正是发展理论演变至今的最佳创新模式之一。三螺旋接口组织(Triple Helix Interface Organization, THIO)是指三方主体相互交叠而形成的不同形态的双边或三边网络混成组织。三螺旋创新模式理论认为,在THIO的空间内,创新活动可以最有效的开展。事实上,各类孵化器、科技中介、技术园区、技术转移中心等THIO已在创新实践中卓有成效,并逐渐成为创新系统的中坚力量。 THIO产生于三方机构范围的相互作用区域,可以说是三螺旋创新系统组织创新的产物;同时也随着三螺旋系统的动态演化而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革之中。其创新目标的实现和高效运行依赖于其有效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因而,本文从组织创新的角度,分析THIO的形成机理和创新功能,并对其组织模型进行设计。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首先,从组织创新的角度,分析了THIO的形成机理,包括其形成动因(即为什么会成立的问题)、创立方式(即如何成立的问题)以及动力机制(即持续有效运转的动力问题);并总结了其一般功能和特点。 其次,按照组织设计的一般思路对THIO的组织模型进行了设计,包括其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以及沟通机制(即保障组织高效运行的管理模式、技术手段、组织文化等)。 再次,分析了THIO的知识类型、知识特性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结构,并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THIO组织模型与其知识结构的匹配性,从而从知识的角度论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组织模型的合理性。 最后,以大连光洋研究院为例,从案例实证的角度验证了本文对THIO形成机理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组织模型的合理性。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127;F224
【部分图文】:
归结了政府一产业一大学关系的三种模式[22],如图2.1所示。政府(Government)@政府(Government)困一@}口二幸>}口巨一悠/\i办石,一—卜//、、/X、z/@一@大学(Univers五ty)产业(Industry)国家干预主义模式自由放任主义模式图2.1政府一产业一大学关系的三种模式三螺旋创新模式 Fig.2.1ThreeModelsofGoveriunent--Indust即一UniversityRelations国家干预主义模式 (EtatisticModel):政府是创新系统的主导,控制着其他两方。出现在前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许多拉美国家、法国以及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等。“萨巴托三角”也是这种模式的应用。其缺点是抑制了产业和大学的创新主动性,不利于创新自下而上产生,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失败的模式。自由放任主义模式(Laissez一 faireModel):三方主体间有很强的界限,缺少互动与合作。出于减少政府过度干预的目的而产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美国。三螺旋模式 (TriPleHelixModel):三方主体彼此作用、相互交叠,在创新过程中通过很强的“互动自反”作用,不断促进彼此机构范围内的创新,进而形成动态的创新网络,促进各种创新活动的开展。这里“互动”是指三方间通过强相互作用,在其交叠区域形成三方网络和混成组织,即本文所研究的“三螺旋接口组织”;“自反”是指三方主体在完成自身使命的同时,也发挥着其他两方的作用。具体而言,大学主要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同时进行技术转移、新组织孵化等;产业主要提供产品和服务,同
研究在极大的丰富了创新理论的同时,也给创新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可以将这些研究较好的整合在一起。本文基于创新理论、组织理论和知识理论,通过分析和综合己有的概念,尝试给出创新理论的一个整合框架(如图2.4所示),作为本文的理论概念基础。运用知识观点解析schumPeter的创新概念,可以发现创新的实质是将知识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有鉴于此,本文将创新定义为知识资本化的系统化的过程。图2.4中,创新系统是指由不同的创新主体组成的支持并产生创新的组织体系。根据研究层次的不同,它既可以是微观创新主体的创新系统如企业创新系统,也可以是不同层次上的区域创新系统。这里的“区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可以指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地理或经济区域,又可以指一个国家,也可以指跨越多国的地理或经济区域。
不同功能的创新流程组成的创新网络,而每个创新流程又是由不同创新团队组成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低正规化、扁平化、分权化;基于知识的分工形式;以顾客价值为目标的流程导向;以自我管理团队为基本工作单位;信息广泛共享;团队间及流程间的边界有一定的模糊性。THIO的自我管理团队具有高度自主权,根据其职能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①高层管理团队:负责整个THIO的组织与协调,决定THIO的目标、战略和设计等;②知识创新团队:负责THIO的核心职能,即组织合作创新项目的开展;③边界联系团队:负责与各创新主体进行沟通与协调,其成员既可以由其他创新主体中的人员兼任,也可以是THIO中专职的边界联系人员;④职能支持团队:负责传统的财务、物资、人力资源管理等;⑤技术支撑团队:负责对外提供各种专业化服务如咨询、培训等,为THIO提供信息技术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运作中,THIO中的团队并不是以职能团队的形式存在,而是根据特定创新流程的需要,由不同职能团队的人员共同组成创新团队,如图4.3所示。而且,各创新团队的成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完成团队任务的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本文编号:2826279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127;F224
【部分图文】:
归结了政府一产业一大学关系的三种模式[22],如图2.1所示。政府(Government)@政府(Government)困一@}口二幸>}口巨一悠/\i办石,一—卜//、、/X、z/@一@大学(Univers五ty)产业(Industry)国家干预主义模式自由放任主义模式图2.1政府一产业一大学关系的三种模式三螺旋创新模式 Fig.2.1ThreeModelsofGoveriunent--Indust即一UniversityRelations国家干预主义模式 (EtatisticModel):政府是创新系统的主导,控制着其他两方。出现在前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许多拉美国家、法国以及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等。“萨巴托三角”也是这种模式的应用。其缺点是抑制了产业和大学的创新主动性,不利于创新自下而上产生,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失败的模式。自由放任主义模式(Laissez一 faireModel):三方主体间有很强的界限,缺少互动与合作。出于减少政府过度干预的目的而产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美国。三螺旋模式 (TriPleHelixModel):三方主体彼此作用、相互交叠,在创新过程中通过很强的“互动自反”作用,不断促进彼此机构范围内的创新,进而形成动态的创新网络,促进各种创新活动的开展。这里“互动”是指三方间通过强相互作用,在其交叠区域形成三方网络和混成组织,即本文所研究的“三螺旋接口组织”;“自反”是指三方主体在完成自身使命的同时,也发挥着其他两方的作用。具体而言,大学主要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同时进行技术转移、新组织孵化等;产业主要提供产品和服务,同
研究在极大的丰富了创新理论的同时,也给创新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可以将这些研究较好的整合在一起。本文基于创新理论、组织理论和知识理论,通过分析和综合己有的概念,尝试给出创新理论的一个整合框架(如图2.4所示),作为本文的理论概念基础。运用知识观点解析schumPeter的创新概念,可以发现创新的实质是将知识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有鉴于此,本文将创新定义为知识资本化的系统化的过程。图2.4中,创新系统是指由不同的创新主体组成的支持并产生创新的组织体系。根据研究层次的不同,它既可以是微观创新主体的创新系统如企业创新系统,也可以是不同层次上的区域创新系统。这里的“区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可以指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地理或经济区域,又可以指一个国家,也可以指跨越多国的地理或经济区域。
不同功能的创新流程组成的创新网络,而每个创新流程又是由不同创新团队组成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低正规化、扁平化、分权化;基于知识的分工形式;以顾客价值为目标的流程导向;以自我管理团队为基本工作单位;信息广泛共享;团队间及流程间的边界有一定的模糊性。THIO的自我管理团队具有高度自主权,根据其职能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①高层管理团队:负责整个THIO的组织与协调,决定THIO的目标、战略和设计等;②知识创新团队:负责THIO的核心职能,即组织合作创新项目的开展;③边界联系团队:负责与各创新主体进行沟通与协调,其成员既可以由其他创新主体中的人员兼任,也可以是THIO中专职的边界联系人员;④职能支持团队:负责传统的财务、物资、人力资源管理等;⑤技术支撑团队:负责对外提供各种专业化服务如咨询、培训等,为THIO提供信息技术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运作中,THIO中的团队并不是以职能团队的形式存在,而是根据特定创新流程的需要,由不同职能团队的人员共同组成创新团队,如图4.3所示。而且,各创新团队的成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完成团队任务的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春彦;亨利·埃茨科威兹;;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张凤海;侯铁珊;;技术创新理论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周春彦;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创新模式的理论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王众托;知识系统管理[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5 张钢,许庆瑞;企业组织创新:一个案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1995年06期
6 陈光;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4年09期
7 连燕华;企业组织创新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1992年02期
8 潘东华;尹大为;;三螺旋接口组织与创新中的知识转移[J];科学学研究;2008年05期
9 涂俊;吴贵生;;三重螺旋模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初探[J];科研管理;2006年03期
10 潘东华;尹大为;;三螺旋接口组织与创新机制[J];科研管理;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景江;网络环境下制造企业组织创新的机理与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崔佳颖;组织的管理沟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李贺;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韬;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组织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26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26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