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河北省环首都县(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00:20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逐渐加强,区域合作也越来越多。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二者合作形成更大范围的城市功能分工,是区域合作发展中重要的一种类型。首都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土地、劳动力、环境等生产要素过度承载的阶段,转移出部分产业,寻求空间支持,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城市综合带动功能是保障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河北省毗邻首都的14个县(市)无论从地理位置、资源基础还是人文、政策发展环境等方面,都是首都合作的最佳候选区域。河北省环首都的14个县(市)能否抓住与首都合作的机遇,直接影响其未来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环首都14个县(市)视为一个经济整体,从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角度对这个经济整体的产业发展现状、产业承接能力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 首先,在整理、综述国内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基础上,以区位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系统论等理论为指导,分析了环首都县(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背景和意义,并界定了产业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较详细的分析了2010年环首都县(市)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了环首都14县(市)资源基础及优势产业发展情况,得出了产业发展三个明显特征,即环首都县(市)资源丰富,各县(市)特色产业明显,但是尚未发展成区域优势产业;环首都县(市)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区域产业分工格局还未形成;地区利益追逐、发展环境雷同是导致产业同构的重要原因。为明确环首都县(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国内外产业发展成功的经济圈,包括日本东京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总结这些经济圈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产业分工合作的成功经验,从可借鉴的角度指导环首都县(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环首都经济圈的健康发展。最后,依托各个县(市)资源条件,在与首都合作的战略背景下,从区域产业合理分工的角度明确了各个县(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并提出了有关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为:一是研究思路上的创新。多数相关问题的研究思路是从发达地区或城市带动欠发展地区的角度展开,分析带动能力和作用。本文从欠发达地区寻求合作与发展角度出发,分析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条件、特征与优势,在区域性产业结构合理优化与积极主动调整方面更具有可行性;二是分析表述方法上的创新。对于将环首都14县(市)相关问题的研究,多见于从理论上和经济带上进行数据分析。本文则将环首都14县(市)作为一个经济体,从区域产业分工协调发展的角度展开,分析方法上采用了产业分层分析和图文对应表述的方法,并按产业分别提出了调整优化方向,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客观性。
【学位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1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结构
        2.1.2 产业结构优化
    2.2 基础理论
        2.2.1 区位论
        2.2.2 产业布局理论
        2.2.3 系统理论
3. 河北省环首都县(市)产业结构分析
    3.1 河北省环首都县(市)概况
    3.2 河北省环首都县(市)产业结构分析指标
        3.2.1 区域优势比较指标——区位商
        3.2.2 产业结构比较指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3.3 河北省环首都县(市)产业结构现状
        3.3.1 河北省环首都县(市)第一产业现状
        3.3.2 河北省环首都县(市)第二产业现状
        3.3.3 河北省环首都县(市)第三产业现状
        3.3.4 河北省环首都县(市)三次产业结构
    3.4 河北省环首都县(市)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3.4.1 三次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3.4.2 农产品区域优势不突出
        3.4.3 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3.5 河北省环首都县(市)产业结构问题的原因
        3.5.1 诸侯经济短期内难以打破
        3.5.2 地理位置相近,面临的市场相似
        3.5.3 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雷同
4. 国内外经济圈产业分工协作相关经验借鉴
    4.1 东京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经验
    4.2 长三角经济圈产业分工协作经验
    4.3 珠三角经济圈产业分工协作经验
    4.4 国内外经济圈产业分工协作经验启示
5. 河北省环首都县(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策略
    5.1 河北省环首都县(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5.1.1 依托自身资源基础开展产业结构调整
        5.1.2 站在服务首都的角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5.1.3 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实施产业调整
    5.2 河北省环首都县(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5.2.1 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5.2.2 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5.2.3 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5.3 河北省环首都县(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建议
        5.3.1 建立环首都产业分工合作机制
        5.3.2 错位发展,凸显地域特点
        5.3.3 依托产业集群,促成产业分工
        5.3.4 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5.3.5 产业政策与土地政策配合实施
6.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林;涂建华;;构建湖北西部绿色生态经济圈[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4期

2 钟新桥;高飞;温如春;;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02期

3 刘宇;新技术采用与产业结构调整[J];财经科学;1985年05期

4 罗华荣;中国产业结构成长中的失效及原因[J];统计与决策;1991年04期

5 夏江海;;产业结构调整与深化改革[J];经济纵横;1991年02期

6 辛均林;;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益变动[J];宏观经济研究;1991年01期

7 李命志;;论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转变[J];经济体制改革;1991年03期

8 李京文;方汉中;;九十年代世界经济变动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1年01期

9 李洪辉;;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难点与对策[J];财政研究;1991年04期

10 王学勇;;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中财政对策的思考[J];财经论丛;199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敏;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经济圈交通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祁杭峰;基于主导产业选择的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王三;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徐铁骏;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罗仁会;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与调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7 顾为东;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本支持战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8 于宝东;香港经济周期波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陈永奇;欠发达地区技术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10 吴志勇;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中国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索喜娜;河北省环首都县(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2 刘桂菊;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修成;京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外商直接投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程秀花;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金融支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5 杨守鸿;重庆市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6 戴霞;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利用外资[D];武汉大学;2005年

7 王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万福军;昌平区国资委监管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徐怀礼;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李杭;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37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37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f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