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关系检验

发布时间:2020-10-12 22: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取得了显著性增长,但收入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城乡收入比呈现先降后升的“W”形,从1978年的2.6:1增至2010年的3.23:1,整体水平不断扩大,年均增长0.81%。与此同时,伴随日益严峻的收入差距,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入城镇和“返乡潮”并存的劳动力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收入差距的扩大化,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与区域不平衡成为理论研究上不可忽视的“悖论”。因此,明确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是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调整城乡收入分配的关键性问题,同时也可以为解决自2008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频频发生的“用工荒”、“招工难”等现象,提供较有裨益的参考。 在此基础上,本文重新测算和估计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周期和重大政策调整,重新划分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从全国层面、区域层面和产业层面等角度详细分析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收入差距现状。一方面,采用改进法得出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数量,并根据实际数据观测,提出包含收入差距的三次项的非线性模型,用以检验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动态模拟全国31个省级面板和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面板数据中城乡收入差距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非线性影响关系。 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劳动力转移随着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的变化呈现阶段性变化,有两个明显拐点,分别出现在泰尔系数为0.088和0.1624左右。近两年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表明我国正处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三个区间,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仍会快速增长,具体表现为从东部向中西部,由城市到乡镇转移;从31个省级面板数据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之间存在非线性的“N”型关系,且农村剩余劳动转移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动态面板模型来看,东部和中部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劳动力转移存在“N”型影响作用,东部地区的系数比中部地区要大,西部地区暂不存在这种关系。因此,当前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结构优化和区域协调的关键时期,中西部地区需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结合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回流劳动力与地区产业发展的融合;东部地区需要继续“腾笼换鸟”,以农民工市民化等优惠政策吸引技术熟练、人力资本更高的劳动力,促进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本升级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323.6;F124.7;F224
【部分图文】:

路线图,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


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 全国层面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非线性关系检验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拉尼斯—费模型和库兹涅茨“倒 U”假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方法估算得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发现 Th数测算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之间可能存在三次非线性。基于此,构建了一个包含制度变量的非线性模型并展开实证研究。第四章 省际层面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非线性关系检验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引入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全国 31 个省份面板数据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面板数据,再次检验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剩余劳动力转非线性影响关系,为政策建议提供了实证依据。第五章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概括总结全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有序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改善收入差距的相关政策建议。.3.1.2 研究框架路线图

统计年鉴,剩余劳动力,数据整理,相关数据


图 2.1 1980-2010 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据来源:根据公式 2.1 及 1985-2011 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其中 2006-2来自于 2011 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余年份来自于各年统计年鉴;所有根据数据整理计算得到据刘易斯两部门模型的假设,农业部门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产率趋近于零,农业部门开始出现剩余劳动力。观察图2.1,可以发2010年的农业生产率在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基本保持上升的幅度在不断缩小。自1992年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定,非农产业快速生产效率快速增长;2003年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其后大范围和大力实施,农业生产率呈现较快提升,在1995年、2004年和2009年均达到%和10.41%的增速。在农业生产率和非农部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前提农业向非农转换的趋势不断明显,非农就业人数在2010年达到63.3劳动力总量也保持了总体增长态势,在2003年达到20531.86万人,保持缓慢的下降,年均下降5.6%,这也和当前蔡昉(2012)①等学致,即中国人口红利的拐点出现在2004年,且中国人口红利即将在

地域分布,乡村,数据来源,数据


业从业人员得到。对比《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的农民工数量,本文计算得到的数量与之相差并不是很大,其中的偏差主要源于城镇中失业再就业的人员统计不便造成的。具体结果详见图2.2。图 2.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数据来源:乡村从业人数 1990 年以前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1996》,其余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9》;1985-1990 年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人数来自国研网,由于 1985-1989 年均未统计私营企业就业人数,故这几年的私营人数按照 1990 年人数为标准,保持不变;所有根据数据整理计算得到。2.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和历史阶段划分2.2.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区特征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具体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是劳动力主要的输入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成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具体数据详见图2.3。根据农调总队调查数据,虽然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总量上增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文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原因及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2 崔玉玲;李录堂;;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3 黄国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因应——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经验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张鹏;王婷;;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对重庆市开县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1年02期

6 李勋来,李国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6期

7 贺秋硕;;劳动力流动与收入收敛——一个改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及对中国的启示[J];财经研究;2005年10期

8 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J];理论参考;2005年04期

9 杨新铭;;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宏观机制分析——中国存在Kuznets倒“U”曲线吗[J];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01期

10 孙梅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收入和消费增长效应及其启示——基于10年间两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调研世界;2009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文晔;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383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383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3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