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的文化影响:跨文化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04:17
   文化因素影响经济发展和增长中的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反对。反对者的理由之一他们认为是文化价值具有广泛的扩散性和持久的社会特征。尽管标准的经济学理论已经足够解释储蓄和增长率的国际差异,但是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有助于我们识别这些可能与经济发展有关的文化因素。 本文试图测度特定文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使用从《世界价值调查》和《欧洲价值调查》(1981-2007)获得的相关数据,文化因素被包含到基准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在增长回归框架下使用OLS方法,我们构建了包含7种文化区(东亚、西方国家、非洲、中东、东正教区域、印度和拉丁美洲)、15种文化变量以及标准经济变量、2个经济团体(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以及两种文化多样性组(高多样性国家和低多样性国家)的模型,并对相关假设做了检验,从而确定了文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用于分析的文化变量是:文化激励指标、信任、霍夫斯塔德文化尺度(利己主义、势力范围、不确定性规避、健壮)、施瓦茨文化维度(有效自主权、知识自主权、平等主义信念)、琼潘纳斯文化维度(平等主义信念、功利性参与)和4种文化多样性变量(种族分化、种族极化、宗教分化、宗教极化)。文化激励指标、信任和文化多样性变量使用在所有文化组类和经济组类。不过,霍夫斯塔德文化维度用于东亚区、西方区、经济团体和文化多样性组。施瓦茨变量和琼潘纳斯变量的数据只能获得东亚区的西方区的。 计算结果表明:在我们所研究的几乎所有地区(除了拉丁美洲和印度以外),倾向于信任的文化态度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文化激励指数对经济增长也有显著的正影响,但有关文化指数的结果并没有信任的结果可靠。事实上,在东亚地区、经济团体和文化多样性组织方面,文化指数对经济增长有稳健的正影响。目前的研究表明,在东亚国家,成就动机这一特定的维度与经济增长率高度相关,这应证了该地区关于信任、尊重、节俭和自决的价值观极大的刺激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成就。 另外,本文证明,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组成、施瓦茨的文化维度以及琼潘纳斯的平等主义信念和功利性参与对西方文化区和发达国家的经济表现有显著的作用。然而,同样的文化因素在东亚区和发展中国家没有显著影响。早期研究者提出的其他文化维度在任何地区对经济发展均没有稳健的影响。霍夫斯塔德的集体主义维度只在东亚地区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并与早先的研究成果存在冲突。 就一个社会对宗教和种族多样性的文化态度而言,在所研究的地区中,我们发现二者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与文化多样性指数(代表种族多样性和宗教多样性)相比,作为民族分裂和宗教分裂的主流指标的“分化”以及种族和宗教的“极化”似乎是一个更好的捕获经济增长影响的测度。大多数关于分化的结果,特别是关于民族分化的结果都显示,在经济富裕地区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影响。而在非洲、中东、东正教和发展中地区,宗教极化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与发表在近期经济学文献中的结果是一致的,这些文献认为,外生的宗教多样性与经济增长具有负面且稳健的关系。相比之下,我们的结果表明,宗教的更加极化与增长呈负相关,因为它降低了投资率、增加了公众消费和发生内战的可能性。民族分化指数可能不会不利于发展,但宗教极化对发展的影响是较为不利的。宗教变量(如国内教徒虔诚度的提高)在所有联系薄弱的地区与GDP增长是负相关的。 总之,文化特征、文化激励指数、信任和集体主义在东亚地区更有利于经济增长,霍夫斯塔德的个人三义在西方区更有效,而文化多样性、宗教极化与贫穷国家是负相关的。然而,民族分化在经济发达国家被认为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研究的发现有重要价值,因为它基于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从而将信任、节俭、尊重、自主和控制在东亚经济增长中的发生的重要作用揭示出来。这些结果表明,建立在孔子道德观念的意识形态基础上的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在这个地区的经济表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种概括,我们可以认为基于道义的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比基于理性的西方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更适于推动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本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个人主义在多元文化区域对增长有一个稳健的积极影响。我们可能可以这样认为,个性多样化导致个人创造和创新,个人创造和创新转而提高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同样地,关于分化,我们的大多数结果(在经济发达国家)显示出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这些发现可以引导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多样性和理性产生创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反之,多样性和非理性增加冲突,从而减缓经济活动。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113;G0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Figures
List of Tables
1 Introduction
    1.1 Issues, Debate and Motivation
    1.2 Key Questions
    1.3 Scope of the Study
    1.4 Organization of Study
2 Literature Review of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2.1 The Cultural Valu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2.2 From Economicist to Culturalist Theories of Development
    2.3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Theories
    2.4 Cul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2.5 The Hofstede's Framework
    2.6 The Schwartz Model
    2.7 Religious Identity and Economic Behavior
    2.8 Culture Diversity and Economic Growth
    2.9 Summary
3 Evolution of Culture:A Regional Insight
    3.1 Division of the World Culture
    3.2 Nature of Culture in Different Areas
4 Theoretical Link between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Hypothesis Development
    4.1 Theoretical Link
    4.2 Hypotheses Development
5 Methodology, Variables and Data
    5.1 Growth Models
    5.2 From Economicist to Culturalist Growth Model
    5.3 Variables Definition and Data Sources
    5.4 Cultural Diversity Variables
6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omparisons by CulturalZones
    6.1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xus in East Asian Zone
    6.2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xus in Western Zone
    6.3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xus in African Zone
    6.4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xus in Middle East Zone
    6.5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xus in Latin American Zone
    6.6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xus in Orthodox Zone
    6.7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xus in Indian Zone
7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omparison by CulturalDiversity Groups
    7.1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xus in Highly DiverseCountries
    7.2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xus in Low Diversity Zone
8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omparison by Income Groups
    8.1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xu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8.2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xu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9 Summary and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
References
Apendix-1 Culture Zone Development
Apendix-2 Variables Description and Data Sources
List of Publications
Dedication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志太;王静;陈国木;;从科教兴国到科技兴农的文献评述及经验总结[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2 魏下海;李树培;;区域经济差异、生产率的分解及收敛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5期

3 白雪梅;赵峰;;我国区域经济趋同测度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4 张焕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趋同性及其路径分析——基于扩展的积累增长模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06期

5 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6 李杏;侯克强;陈万华;;人力资本跨国流动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外商直接投资视角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8期

7 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长期收敛性——一个新方法的应用[J];管理世界;2006年09期

8 邹薇;周浩;;中国省际增长差异的源泉的测算与分析(1978~2002)——基于“反事实”收入法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7期

9 郭熙保;罗知;;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与减轻贫困——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2期

10 Baoshan Zhang;Xiaoni Zhang;Xiaoling Yuan;;Pollutant emissions,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Evidence from dynamic panel dat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丘国强;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中美宏观经济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裕鸿;对外贸易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陈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空间经济计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黄先海;蛙跳型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3年

8 许和连;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9 樊潇彦;经济增长与中国宏观投资效率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金芳;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萃擘;青岛市经济增长与就业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赵峰;空间计量理论在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测度中的应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周庭佐;货币超发对中国经济影响效果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张宁;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晓颖;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百色蓝靛瑶生活消费变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叶小华;中国省域收入水平收敛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7 霍雄飞;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8 单磊;浙江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9 宋畅;人力资本对青岛市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10 李启华;居民消费空间相关性与地区收敛性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0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40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3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