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区域创新视角下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19:39
   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不仅要分析目前经济发展现状,而且更要看经济发展的潜力如何?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主要是在基础保障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能力范围内,地区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在后劲,是指地区改善内部现有生产要素非正常利用(利用不足或过度利用),以及引进地区内部稀缺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地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研究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价值不仅在于测试地区经济潜力的大小,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如何把地区隐性的经济发展潜力挖掘并释放为显性的经济发展实力。为了规避“资源诅咒”现象,各国愈来愈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推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逐步形成了“技术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助推器”的发展思路,因此,本文试图研究区域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问题。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发展潜力和区域创新相关研究的现状发现,国内外探讨区域经济发展潜力与经济发展实力关系的研究有待完善;缺乏基于区域创新的角度分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研究;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开发路径的系统研究。为此,本文从经济发展潜力与区域创新的基本概念着手,分别对经济发展潜力特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进行分析,梳理了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基本理论,构建了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理论分析框架。 根据内源型潜力与外源型潜力两个角度构建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内源型潜力指标包括生产要素潜力、基础保障能力、资源利用水平与环境承载水平3个分指标;外源型潜力指标包括对内开放潜力、政府扶持程度和对外开放潜力3个分指标,运用加权主成分TOPSIS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时空分布进行测度,进而明确各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本文又探讨了经济发展潜力与经济发展实力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关系。 深入研究了区域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作用机理,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区域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进行实证分析,建立了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与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实力之间的计量关系模型,并进行了格兰杰检验。通过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潜力是引起经济发展实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区域创新又对经济发展潜力开发具有较强的推动性,因此,区域创新在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的过程中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探讨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通用路径框架,并且对经济发展潜力开发通用内生路径与外生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强弱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对通用路径进行完善与补充,确定其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专用路径,包括经济潜力弱区的“潜力极”开发路径、经济潜力中等区的“点轴”开发路径、经济潜力强区的“网络”开发路径。只有地区经济潜力开发通用路径与专用路径相结合,才能确保经济发展潜力的有效释放。 本文在上述经济发展潜力开发路径选择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东北地区为个案,运用系统动力学对经济发展潜力开发路径有效性进行实证模拟。依据仿真结果提出了东北地区经济潜力开发的通用路径与专用路径,以及经济发展潜力开发路径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研究结果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开发提供借鉴,从而实现经济的跨跃式发展,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1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经济发展潜力研究现状
        1.3.2 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逻辑框架
        1.4.3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2章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相关理论
    2.1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特性及成因
        2.1.1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内涵
        2.1.2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特性
        2.1.3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形成原因
    2.2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理论基础
        2.2.1 后发优势理论
        2.2.2 区域创新理论
        2.2.3 区域开发理论
        2.2.4 耗散结构理论
    2.3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测评
    3.1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内源型经济潜力指标体系构成
        3.1.3 外源型经济潜力指标体系构成
    3.2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比较分析
        3.2.1 加权主成分 TOPSIS 模型简介
        3.2.2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评价过程
        3.2.3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评价结果
    3.3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与经济发展实力关系分析
        3.3.1 经济发展潜力与经济发展实力定性分析
        3.3.2 经济发展潜力与经济发展实力定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机理
    4.1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内部影响因素
        4.1.2 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外部影响因素
        4.1.3 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内外影响因素组合作用
    4.2 区域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作用机理
        4.2.1 区域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总体框架
        4.2.2 创新主体促进经济发展潜力开发机理
        4.2.3 创新客体促进经济发展潜力开发机理
        4.2.4 创新载体促进经济发展潜力开发机理
    4.3 区域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作用的实证分析
        4.3.1 计量模型构建与面板数据模型
        4.3.2 区域创新影响经济发展潜力的比较分析
        4.3.3 区域创新与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和经济实力的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路径
    5.1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路径的总体框架
        5.1.1 经济发展潜力开发通用路径的耗散结构分析
        5.1.2 经济发展潜力开发通用路径与专用路径关系
    5.2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通用路径
        5.2.1 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通用内生路径
        5.2.2 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通用外生路径
    5.3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专用路径
        5.3.1 经济潜力弱区的潜力极开发路径
        5.3.2 经济潜力中等区的点轴开发路径
        5.3.3 经济潜力强区的网络开发路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路径选择仿真研究
    6.1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与区域创新现状
        6.1.1 经济发展潜力分析
        6.1.2 区域创新发展现状
    6.2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路径仿真
        6.2.1 地区经济潜力开发路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6.2.2 地区经济潜力开发路径的仿真过程
        6.2.3 地区经济潜力开发路径的仿真结果分析
    6.3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路径运行的保障对策
        6.3.1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培育与提升
        6.3.2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6.3.3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开发的关键路径选择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经济发展潜力的原始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贵生;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金相郁;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格式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1期

3 向世聪;;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研究文献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4 于蕾;;“微笑曲线”与中国经济增长困境[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艾广乾;秦贞兰;;基于未确知测度评价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改革与开放;2009年04期

6 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0年03期

7 陈宗胜;马军海;许颖悟;;我国沿海地区的梯度发展趋势及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潜力探讨[J];管理世界;2005年02期

8 王宗光;;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潜力的对比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9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9年26期

10 胡艳;;欠发达省份区域创新体系及其构建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D];四川大学;2002年

2 张李节;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孔令宽;制度变迁中的中国经济增长潜力释放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万勇;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53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53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4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