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
【学位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224;F127;F20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技术路线图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1.3.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生态效率内涵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生态效率内涵
2.2 生态效率指标内涵
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循环经济理论
第3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环境
3.1.3 资源状况
3.1.4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2 生态效率指标构建原则及意义
3.2.1 生态效率指标构建原则
3.2.2 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3.3 德国、芬兰等国家生态效率指标设计
3.3.1 德国生态效率指标设计
3.3.2 芬兰国家经济创造福利的生态效率指标
3.3.3 芬兰 Kymenlaakso 地区生态效率指标
3.4 我国生态效率指标设计
3.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效率指标设计
3.5.1 宏观层次生态效率指标设计的总结
3.5.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3.5.3 指标强度
第4章 评价方法的选择
4.1 物质流分析方法
4.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4.3 TOPSIS 方法
4.4 能量分析
4.5 价值量评价法
4.6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
4.7 六种评价方法小结
4.8 DEA 方法的评价步骤及基本模型
4.8.1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评价步骤
4.8.2 基础模型 C2R
4.8.3 基于规模收益可变的 DEA 模型(BC2)
第5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效率的评价
5.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5.2 评价结果
5.3 优化评价结果
5.4 对策及建议
5.4.1 建立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机制
5.4.2 提高能源利用率
5.4.3 优化城镇建设用地潜力
5.4.4 推动清洁生产的政策机制
5.4.5 合理利用水资源
5.4.6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5.4.7 大力解决社会就业人员过剩问题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国梅,彭昊,曹凤中;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2 牛桂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02期
3 诸大建;邱寿丰;;作为我国循环经济测度的生态效率指标及其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4 王守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解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04期
5 许经勇;;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09期
6 陆钟武;;经济增长与环境负荷之间的定量关系[J];环境保护;2007年07期
7 何伯述,郑显玉,侯清濯,张彬,陈昌和;我国燃煤电站的生态效率[J];环境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8 赵小敏,郭熙;鄱阳湖区农地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性分析[J];经济地理;2001年04期
9 周照华;陈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现状及对策建议[J];九江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杨励君;刘铭富;刘良源;;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的建议[J];江西农业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立杰;DEA理论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孙源远;石化企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邓和盛;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思考[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2 栾桂林;利用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对青岛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与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81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81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