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流域的经济收敛与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9 09:42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跃升新台阶,然而区域经济差距也与日俱增。作为一种典型的区域经济形态,流域经济差距更呈日益扩大之势。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对于这种典型空间经济差距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基于此,本文以西江流域为例,在分析流域经济特征的基础上,引入空间洛伦茨曲线、泰尔指数、区位商以及基尼系数等测度方法,多角度分析西江流域经济梯度差距的变化趋势,并运用经典的Barro和Sala-I-Martin收敛分析方法研究1990-2009年西江流域经济的收敛特征,结果显示在1990-2000年间,并不存在σ收敛趋势,而在2001-2009年间发生了微幅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存在同样的变化趋势,俱乐部收敛趋势仅存在于上、中游地区。本文融合了区位论、马克思主义级差地租理论、新经济地理学以及空间经济学等内容,从经济发展基础、区位因素、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资本累积、环境容量以及市场化水平等方面实证分析了造成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呈梯度状且难以收敛的原因。针对差距成因,从主流经济学角度提出产业承接、点线轴结合、发展适宜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流域协商合作机制等策略;从非主流经济学角度提出主体...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19931991If)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图3一1西江流域人均GOP均值与平均差变化趋势图根据图3一1所示均值和平均差变化趋势,西江流域经济差距在1993一2000年之间整体处于逐渐上升态势,在2002年有微幅的下降,之后急速上升,直到2005年才有所下降,但之后仍呈现上升趋势。均值与平均差的变化轨迹具有高度的相似性。3.3.2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指标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差异的波动趋势,但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本文选取人均 GDP极值差率(式3一4)以及变异系数(式3一5)两个指标对西江流域经济差异的波动趋势作进一步分析。R=max(戈)/min(戈)式3一4c。一、}上艺(:一砂/见V刀i=l式3一5其中,R表示极值差率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120052006200720052009图3一2西江流域人均GOP极值差率与变异系数变化趋势根据图3一2,西江流域人均GDP极值差率与变异系数在 1996一2009年期间变化波动极大,且趋势基本一致,表明西江流域经济差距并未呈现出极为明显的缩小抑或是扩大态势。具体而言,在19%至2003年期间整体呈现上扬趋势,尤其是极值差率变化更为显著;2004一2009年期间,其经济差距略有缩减之势,表明自我国采取“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战略之后,确实有收到一定实效,但缩减幅度不大。并且由于存在政策时滞效应,所以虽然我国自2000年起就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要素禀赋与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J]. 李敏纳,蔡舒,张慧蓉,覃成林. 经济地理. 2011(01)
[2]黄河流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模型研究[J]. 赵长林. 经济师. 2010(03)
[3]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J]. 彭荣胜. 商业研究. 2010(02)
[4]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研究[J]. 覃成林,周二黑.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5]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 赵光洲,陈妍竹. 经济问题探索. 2010(01)
[6]环境服务付费研究与实践动态[J]. 代明,覃剑,戴谢尔.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9(06)
[7]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策研究[J]. 李琪,杨兰娣.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11)
[8]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研究[J]. 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06)
[9]西江流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与分析[J]. 代明,覃剑.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02)
[10]空间视角下的洛伦茨曲线、可持续发展观与零增长理论[J]. 代明,覃剑,牛昕.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01)
博士论文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D]. 彭荣胜.河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25686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19931991If)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图3一1西江流域人均GOP均值与平均差变化趋势图根据图3一1所示均值和平均差变化趋势,西江流域经济差距在1993一2000年之间整体处于逐渐上升态势,在2002年有微幅的下降,之后急速上升,直到2005年才有所下降,但之后仍呈现上升趋势。均值与平均差的变化轨迹具有高度的相似性。3.3.2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指标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差异的波动趋势,但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本文选取人均 GDP极值差率(式3一4)以及变异系数(式3一5)两个指标对西江流域经济差异的波动趋势作进一步分析。R=max(戈)/min(戈)式3一4c。一、}上艺(:一砂/见V刀i=l式3一5其中,R表示极值差率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120052006200720052009图3一2西江流域人均GOP极值差率与变异系数变化趋势根据图3一2,西江流域人均GDP极值差率与变异系数在 1996一2009年期间变化波动极大,且趋势基本一致,表明西江流域经济差距并未呈现出极为明显的缩小抑或是扩大态势。具体而言,在19%至2003年期间整体呈现上扬趋势,尤其是极值差率变化更为显著;2004一2009年期间,其经济差距略有缩减之势,表明自我国采取“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战略之后,确实有收到一定实效,但缩减幅度不大。并且由于存在政策时滞效应,所以虽然我国自2000年起就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要素禀赋与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J]. 李敏纳,蔡舒,张慧蓉,覃成林. 经济地理. 2011(01)
[2]黄河流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模型研究[J]. 赵长林. 经济师. 2010(03)
[3]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J]. 彭荣胜. 商业研究. 2010(02)
[4]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研究[J]. 覃成林,周二黑.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5]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 赵光洲,陈妍竹. 经济问题探索. 2010(01)
[6]环境服务付费研究与实践动态[J]. 代明,覃剑,戴谢尔.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9(06)
[7]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策研究[J]. 李琪,杨兰娣.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11)
[8]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研究[J]. 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06)
[9]西江流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与分析[J]. 代明,覃剑.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02)
[10]空间视角下的洛伦茨曲线、可持续发展观与零增长理论[J]. 代明,覃剑,牛昕.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01)
博士论文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D]. 彭荣胜.河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25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925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