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1 00:37
“十二五”时期既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转变经济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改善环境与公众健康的重要阶段,这都需要以能源、经济、环境的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发展为保证。在此背景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能源、经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探究了能源、经济、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结合3E系统协调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实现3E系统协调发展的理念,并希望通过客观的数据研究来评价我国30个省市区的3E系统协调发展现状,找出制约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更好地促进3E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在对现有相关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基于系统功能和效益(率)选取评价指标的准则,构建了包含33个具体指标的评价3E系统协调度的指标体系框架,并根据30个省市区2010年统计数据,基于典型相关分析和物理学中的耦合系数模型构建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的3E系统协调度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发现可将我国30个省市区分为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勉强协调三大类,山西、江苏、山东和广东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北京、上海等11个省市区处于低度失...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能源-经济、经济-环境、环境-能源二元系统的国内外研究
1.2.2 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的国内外研究
1.2.3 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3E 系统协调发展理论研究
2.1 能源、经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2.2 能源、经济、环境发展矛盾
2.3 3E 系统协调发展内涵
2.4 3E 系统协调度
第3章 3E 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研究
3.1 构建 3E 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的基本步骤
3.2 3E 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 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3.3 3E 系统中能源、经济、环境各子系统的协调度综合评价研究
3.3.1 能源-经济、经济-环境、环境-能源二元系统各子系统协调度评价
3.3.2 3E 系统中能源、经济、环境子系统协调度评价
3.4 3E 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5 3E 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的实证分析
3.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5.2 典型相关变量的提取
3.5.3 协调度评价的实证分析
第4章 3E 系统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
4.1 3E 系统协调度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4.1.1 产业结构
4.1.2 工业化程度
4.1.3 环境保护政策
4.1.4 能源建设
4.1.5 人口规模
4.1.6 消费水平
4.1.7 汽车消费
4.1.8 对外出口贸易
4.1.9 城镇化进程
4.1.10 技术进步
4.2 3E 系统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4.3 3E 系统协调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3.2 普通最小二乘回归
4.3.3 多重共线性诊断
4.3.4 偏最小二乘回归
第5章 3E 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5.1 3E 系统协调发展的推动因素
5.1.1 政府环境保护投资
5.1.2 能源建设投资
5.2 3E 系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5.2.1 产业障碍
5.2.2 工业化进程
5.2.3 人口压力
5.2.4 消费水平
5.2.5 汽车消费
5.2.6 对外出口贸易
5.2.7 城镇化
5.2.8 技术进步
5.3 实现 3E 系统协调发展的思路
5.3.1 指导思想
5.3.2 基本原则
5.3.3 实现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济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彭宇柯. 生产力研究. 2011(09)
[2]中国汽车消费增长与低碳经济发展对策[J]. 殷建平,李昊泽. 商业时代. 2011(16)
[3]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 虞义华,郑新业,张莉.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03)
[4]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 李国志,李宗植.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1(01)
[5]亚洲地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研究[J]. 康旭东,穆海林,桂树森,吴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0(04)
[6]山东省“能源—环境—经济”有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 陈一鸣,赵琳.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4)
[7]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Ⅱ[J]. 王少鹏,朱江玲,岳超,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8]中国省际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区域能源需求[J]. 滕玉华,刘长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03)
[9]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研究[J]. 崔和瑞,王娣.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0]提高消费水平 促进和谐消费[J]. 张俊英,赵研科. 湖南社会科学. 2010(01)
博士论文
[1]中国能源环境政策的一般均衡分析[D]. 李丕东.厦门大学 2008
[2]能源经济的动态分析及能效水平研究[D]. 郭金童.天津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长株潭两型生态城市建设统计评价研究[D]. 欧文.湖南大学 2010
[2]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D]. 穆树川.河南大学 2010
[3]基于PLS回归方法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于健.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4]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卢庆华.山东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28856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能源-经济、经济-环境、环境-能源二元系统的国内外研究
1.2.2 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的国内外研究
1.2.3 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3E 系统协调发展理论研究
2.1 能源、经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2.2 能源、经济、环境发展矛盾
2.3 3E 系统协调发展内涵
2.4 3E 系统协调度
第3章 3E 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研究
3.1 构建 3E 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的基本步骤
3.2 3E 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 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3.3 3E 系统中能源、经济、环境各子系统的协调度综合评价研究
3.3.1 能源-经济、经济-环境、环境-能源二元系统各子系统协调度评价
3.3.2 3E 系统中能源、经济、环境子系统协调度评价
3.4 3E 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5 3E 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的实证分析
3.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5.2 典型相关变量的提取
3.5.3 协调度评价的实证分析
第4章 3E 系统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
4.1 3E 系统协调度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4.1.1 产业结构
4.1.2 工业化程度
4.1.3 环境保护政策
4.1.4 能源建设
4.1.5 人口规模
4.1.6 消费水平
4.1.7 汽车消费
4.1.8 对外出口贸易
4.1.9 城镇化进程
4.1.10 技术进步
4.2 3E 系统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4.3 3E 系统协调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3.2 普通最小二乘回归
4.3.3 多重共线性诊断
4.3.4 偏最小二乘回归
第5章 3E 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5.1 3E 系统协调发展的推动因素
5.1.1 政府环境保护投资
5.1.2 能源建设投资
5.2 3E 系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5.2.1 产业障碍
5.2.2 工业化进程
5.2.3 人口压力
5.2.4 消费水平
5.2.5 汽车消费
5.2.6 对外出口贸易
5.2.7 城镇化
5.2.8 技术进步
5.3 实现 3E 系统协调发展的思路
5.3.1 指导思想
5.3.2 基本原则
5.3.3 实现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济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彭宇柯. 生产力研究. 2011(09)
[2]中国汽车消费增长与低碳经济发展对策[J]. 殷建平,李昊泽. 商业时代. 2011(16)
[3]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 虞义华,郑新业,张莉.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03)
[4]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 李国志,李宗植.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1(01)
[5]亚洲地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研究[J]. 康旭东,穆海林,桂树森,吴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0(04)
[6]山东省“能源—环境—经济”有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 陈一鸣,赵琳.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4)
[7]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Ⅱ[J]. 王少鹏,朱江玲,岳超,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8]中国省际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区域能源需求[J]. 滕玉华,刘长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03)
[9]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研究[J]. 崔和瑞,王娣.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0]提高消费水平 促进和谐消费[J]. 张俊英,赵研科. 湖南社会科学. 2010(01)
博士论文
[1]中国能源环境政策的一般均衡分析[D]. 李丕东.厦门大学 2008
[2]能源经济的动态分析及能效水平研究[D]. 郭金童.天津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长株潭两型生态城市建设统计评价研究[D]. 欧文.湖南大学 2010
[2]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D]. 穆树川.河南大学 2010
[3]基于PLS回归方法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于健.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4]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卢庆华.山东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28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928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