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排放分地区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3 00:43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学术热点。《京都协议书》的达成拉开了低碳经济的序幕,欧美国家将其视为新的工业革命和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日本把低碳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作为目前世界上碳排放总量和增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也作出积极承诺:到2020年,中国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不可否认,全球正兴起一轮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量为最终目标的低碳经济热潮。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发展概况;然后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验证了我国人均GDP指标对碳排放的单向因果关系,利用两个指标之间的一元二次关系,测算出我国30个地区是否存在碳排放经济拐点,并画出对应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接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面板数据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各地区人均GDP、能源强度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根据各地区指标回归系数的大小和显著性,结合经济水平、能源禀赋等因素将我国分为四类地区,并给出对应的碳减排策略;最后借鉴国外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经验,试图从先建立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后统一全国碳...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框架结构图
图 2-1 单位能源消耗产生的 GDP1(单位:美元/千克石油当量)单位能源消耗产生的 GDP 是衡量国家能源利用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标不但与能源技术相关,也与经济水平和政府能源政策相联系。1980 2010年期间,全球单位能源消耗产生的 GDP 指标逐年上升,其中,欧洲国家单位能源创造的财富最大,近年来保持在 8 美元/千克石油当量以上;美国该指标呈直线上升;2010 年达到约 6 美元/千克石油当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能源技术的提
第二章 低碳经济的国际背景2.1 美国在世界各国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美国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其低碳战略也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化,布什政府拒签《京都议定书》,而奥巴马政府则大打 绿色新政 牌。1850 2005 年期间,全球共排放二氧化碳 11222 亿吨,发达国家占比 71.88%,世界人均历史累计排放 173 吨,而美国人均达 1105.4 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6.39 倍2。截至 2006 年,美国占世界总排放量的累计百分比高达41%。图2-2显示了2008年美国与其他部分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对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 张珍花,方勇,侯青. 经济问题探索. 2011(11)
[2]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的分解效应:基于LMDI模型的研究[J]. 徐盈之,张全振.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3]发展区域低碳经济的政策浅析[J]. 李江浩,刘伟. 商场现代化. 2011(16)
[4]美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实践与启示[J]. 钟锦文,张晓盈. 经济研究参考. 2011(28)
[5]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 刘鸿渊,孙丽丽. 经济问题探索. 2011(03)
[6]区域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路径及策略研究[J]. 管军,刘晓明. 中国集体经济. 2011(04)
[7]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J]. 蒋金荷. 经济研究参考. 2011(05)
[8]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选择[J]. 杨淑霞,汤明润.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05)
[9]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 林伯强,刘希颖. 经济研究. 2010(08)
[10]中国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势在必行[J]. 杨志,陈波. 学术月刊. 2010(07)
博士论文
[1]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 许广月.华中科技大学 2010
[2]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 魏楚.浙江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日本低碳经济发展分析[D]. 董冬.吉林大学 2010
[2]我国碳排放特征与低碳经济发展[D]. 王琛.河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53970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框架结构图
图 2-1 单位能源消耗产生的 GDP1(单位:美元/千克石油当量)单位能源消耗产生的 GDP 是衡量国家能源利用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标不但与能源技术相关,也与经济水平和政府能源政策相联系。1980 2010年期间,全球单位能源消耗产生的 GDP 指标逐年上升,其中,欧洲国家单位能源创造的财富最大,近年来保持在 8 美元/千克石油当量以上;美国该指标呈直线上升;2010 年达到约 6 美元/千克石油当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能源技术的提
第二章 低碳经济的国际背景2.1 美国在世界各国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美国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其低碳战略也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化,布什政府拒签《京都议定书》,而奥巴马政府则大打 绿色新政 牌。1850 2005 年期间,全球共排放二氧化碳 11222 亿吨,发达国家占比 71.88%,世界人均历史累计排放 173 吨,而美国人均达 1105.4 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6.39 倍2。截至 2006 年,美国占世界总排放量的累计百分比高达41%。图2-2显示了2008年美国与其他部分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对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 张珍花,方勇,侯青. 经济问题探索. 2011(11)
[2]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的分解效应:基于LMDI模型的研究[J]. 徐盈之,张全振.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3]发展区域低碳经济的政策浅析[J]. 李江浩,刘伟. 商场现代化. 2011(16)
[4]美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实践与启示[J]. 钟锦文,张晓盈. 经济研究参考. 2011(28)
[5]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 刘鸿渊,孙丽丽. 经济问题探索. 2011(03)
[6]区域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路径及策略研究[J]. 管军,刘晓明. 中国集体经济. 2011(04)
[7]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J]. 蒋金荷. 经济研究参考. 2011(05)
[8]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选择[J]. 杨淑霞,汤明润.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05)
[9]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 林伯强,刘希颖. 经济研究. 2010(08)
[10]中国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势在必行[J]. 杨志,陈波. 学术月刊. 2010(07)
博士论文
[1]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 许广月.华中科技大学 2010
[2]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 魏楚.浙江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日本低碳经济发展分析[D]. 董冬.吉林大学 2010
[2]我国碳排放特征与低碳经济发展[D]. 王琛.河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53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953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