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1 05:58
  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最基本单元,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承载区域,是“国本经济”的关键;县域是我国大多数国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县域经济关系到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是“民生经济”的关键;县域又是我国国土的主要分布地区,生态建设的关键地段,“三P”(污染、人口、贫困)问题的集中区域,是“生态经济”的关键;县域是我国弱势群体主要的聚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关系到矛盾的消解和社会的稳定。开展县域经济研究,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和稳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我国中部地区县域人口众多,但经济发展极为滞后,开展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寻找县域经济发展的中部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实现全国的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借助于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以及数量经济学、现代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模式选择和优化路径。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后,从中部崛起背景战略上把握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在从历史演化、现状特征和数量评价三个方面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


我国经济开发一级轴线

地形图,湖北省,海拔,鄂东北


部分称武当山脉,最高处为武当山天柱峰,海拔1621米。大巴山东段由神农架、荆山、巫山组成,神农架最高峰为神农顶,海拔3105米,有“华中第一峰”之称;鄂西南县域主要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的大娄山和武陵山,呈北东一南西走向,一般海拔高度700一1000米,最高处狮子恼海拔2152米;鄂东北县域主要位于绵亘于豫、鄂、皖边境的桐柏山、大别山脉,呈北西一南东走向,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鄂东南县域主要位于湘、鄂、赣边境的幕阜山脉,呈西南一东北走向,主峰老鸦尖海拔1656米。湖北省中部和南部县域主要为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包括鄂东沿江平原和江汉平原两大部分,鄂东沿江平原是长江冲积平原,是典型的河积一湖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鱼县至黄梅县沿长江一带,为长江中游平原的组成部分。江汉平原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成,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整个地势由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网交织,大部分地面海拔20一100米。在湖北省山区和平原过渡地区存在一定丘陵县域,包括鄂中丘陵和鄂东北丘陵。鄂中丘陵包括荆山与大别山之间的江汉河谷丘陵、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的水流域丘陵。鄂东北丘陵以低丘为主,地势起伏较小,丘伺沟谷开阔,土层较厚,宜农宜林。

示意图,矿产图,资源储量,矿产


4.2.3湖北县域自然资源分区湖北省处于“扬子”地块和“秦岭一大别山造山”带两大地质构造单元,具备十分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根据全国及湖北省成矿区划分成果,2009年底,湖北省己查明资源储量中,有65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储量前10位,全省保有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值达到14720亿元,每平方千米潜在总值791.41万元,居全国第14位,人均潜在总值2.425万元,居全国第17位。湖北省各县域均有储量较大的矿产资源,其中鄂北县域为“武当山一大别山成矿带”分布区,主要分布铁、钒、金红石、铜、铅、锌、萤石、银、金、稀土、磷、绿松石、重晶石及各类建筑石材、饰面石材等建材化工原料矿产;鄂西县域为“湘西一鄂西”成矿带部分,主要分布有金、锰、钒、磷、煤、石墨、银、铁、硫铁矿、菊花石、硒、耐火粘土等化工原料矿产;鄂中南县域,为两湖断拗成矿区省域部分,主要分布有石油、岩盐、卤水、芒硝、石膏等能源化工矿产;鄂东南县域,为江南地轴东段成矿带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部分,主要分布有铜、铁、金、银、钨、锡、钥、钒、铅、锌、妮、担、被、煤和建材非金属等工业原料矿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讨[J]. 蔺丽莉.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05)
[2]提高政府执行力之路径选择[J]. 吴江.  开放潮. 2006(03)
[3]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利益保护[J]. 胡小平,孔喜梅.  经济学家. 2005(06)
[4]关于退耕还林(草)中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讨[J]. 张树川,左停,李小云.  经济问题. 2005(11)
[5]新经济地理学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机制过程及其意义[J]. 朱华友.  经济地理. 2005(06)
[6]西部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建设[J]. 罗望.  西南金融. 2005(10)
[7]建设节约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J]. 周宏春.  理论前沿. 2005(19)
[8]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J]. 刘唐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9]山区发展的资本瓶颈与招商引资对策[J]. 代明.  南方农村. 2005(03)
[10]非公平经济增长中折腾的西部[J]. 陈伯君.  南方论丛. 2005(02)

博士论文
[1]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付学坤.四川大学 2005
[2]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D]. 徐维祥.浙江大学 2005
[3]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D]. 马建会.暨南大学 2004
[4]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闫天池.东北财经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空间剥夺问题[D]. 王昱.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张昌盛.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3]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D]. 王贤海.合肥工业大学 2006
[4]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研究[D]. 陈浩.合肥工业大学 2006
[5]中国特色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林峰.湖南师范大学 2006
[6]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 王曼.华东师范大学 2006
[7]山东省县域经济差异分析[D]. 蒙丽琴.山东师范大学 2006
[8]湖北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研究[D]. 吴丽.武汉理工大学 2006
[9]西北区域经济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 任红岩.兰州大学 2006
[10]四川丘陵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析[D]. 冯斌.西南交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70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970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f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