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A-TOPSIS的重庆市县域经济密度综合测度及时空演变
发布时间:2021-01-25 23:52
经济密度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聚集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以重庆市38个县(区)所辖范围为研究区,建立了人均和地均相结合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将PCA-TOPSIS评价法运用到经济密度综合测度中,依据测度对象与最优值的相对接近程度,综合测度1997年、2001年、2006年和2013年重庆市县域经济密度,获得各个时间断面经济密度综合指数及其排名。通过利用ArcGIS制图功能绘制重庆市经济密度等级分布图,揭示其空间分异演变规律,利用Moran’s I,LISA和热点分析分别探索了县域经济密度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及其时空演变规律,并讨论影响经济密度高低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县域经济密度的综合测度及时空演变的探究,为实现城市科学定位和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来源】:干旱区地理. 2020,43(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重庆市县域区位图
从图2分析可知,重庆市经济密度的等级分布空间格局总体没有发生巨大变化,大多数城市区域位于三级和四级,其中二级和三级的城市区域在2006年和2013年明显扩大。1997—2013年渝中区经济密度在市内一直稳居第一等级,且在东西方向延伸。在空间分布上,第二等级经济密度区域集中在重庆市都市经济发达圈内,2006年渝北区从第三等级上升为第二等级,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1997—2001年,第三等级密度区域主要分布在重庆市的西南部,仅綦江区从第三等级下降为第四等级,从 2006年开始,第三等级密度区域逐年增加,其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开县、梁平和忠县等区域在2013年均提升为第三等级。第四等级密度区域的空间格局没有发生颠覆性变化,集中分布在重庆市的东北角和东南角,城口、巫溪、巫山、酉阳和秀山县等城市区域一直属于第四等级密度区域,这跟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有关。总的来说,重庆市经济密度由高至底的总体格局由中部和西北部的低谷和低山丘陵向东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区递减,重庆市中部经济密度高的地区与其周围密度低地区的密度差异显著。3.2 经济密度的空间探索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局部空间联系指标(LISA)表征其经济密度的局部空间聚集程度,弥补其Moran散点图描述自相关缺乏统计含义。通过GeoDa软件分别绘制 4个年份重庆市经济密度空间聚集 LISA图(图4), 并使其在0.05水平显著性。从图4分析可知,重庆市经济密度综合测度指数的空间自相关有4种类型:高—高(HH)、低—高(LH)、低—低(LL)和不显著。从空间分布格局角度,1997年和2001年HH型主要分布在重庆市西南部的中部,即经济最发达的都市经济圈,主要包括渝中区、九龙坡区和沙坪坝区,2006年和2013年的HH型城市数目增加并有向外扩展的趋势,增加了渝北区、巴南区和璧山县等,表示随着经济发展,重庆市经济密度高区域增加和其外部高值区域联系增强。LL型城市主要分布在重庆市的东北部和东南部,除2006年因为不显著区域增多,LL型城市数目减少以外,LL型城市区域的空间分布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这与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低有关。LH型城市数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减少,2013年研究区不存在这种空间自相关类型,表明其经济相对密集区存在空间极化现象。图4 重庆市县域经济密度的LISA图
本文编号:3000108
【文章来源】:干旱区地理. 2020,43(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重庆市县域区位图
从图2分析可知,重庆市经济密度的等级分布空间格局总体没有发生巨大变化,大多数城市区域位于三级和四级,其中二级和三级的城市区域在2006年和2013年明显扩大。1997—2013年渝中区经济密度在市内一直稳居第一等级,且在东西方向延伸。在空间分布上,第二等级经济密度区域集中在重庆市都市经济发达圈内,2006年渝北区从第三等级上升为第二等级,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1997—2001年,第三等级密度区域主要分布在重庆市的西南部,仅綦江区从第三等级下降为第四等级,从 2006年开始,第三等级密度区域逐年增加,其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开县、梁平和忠县等区域在2013年均提升为第三等级。第四等级密度区域的空间格局没有发生颠覆性变化,集中分布在重庆市的东北角和东南角,城口、巫溪、巫山、酉阳和秀山县等城市区域一直属于第四等级密度区域,这跟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有关。总的来说,重庆市经济密度由高至底的总体格局由中部和西北部的低谷和低山丘陵向东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区递减,重庆市中部经济密度高的地区与其周围密度低地区的密度差异显著。3.2 经济密度的空间探索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局部空间联系指标(LISA)表征其经济密度的局部空间聚集程度,弥补其Moran散点图描述自相关缺乏统计含义。通过GeoDa软件分别绘制 4个年份重庆市经济密度空间聚集 LISA图(图4), 并使其在0.05水平显著性。从图4分析可知,重庆市经济密度综合测度指数的空间自相关有4种类型:高—高(HH)、低—高(LH)、低—低(LL)和不显著。从空间分布格局角度,1997年和2001年HH型主要分布在重庆市西南部的中部,即经济最发达的都市经济圈,主要包括渝中区、九龙坡区和沙坪坝区,2006年和2013年的HH型城市数目增加并有向外扩展的趋势,增加了渝北区、巴南区和璧山县等,表示随着经济发展,重庆市经济密度高区域增加和其外部高值区域联系增强。LL型城市主要分布在重庆市的东北部和东南部,除2006年因为不显著区域增多,LL型城市数目减少以外,LL型城市区域的空间分布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这与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低有关。LH型城市数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减少,2013年研究区不存在这种空间自相关类型,表明其经济相对密集区存在空间极化现象。图4 重庆市县域经济密度的LISA图
本文编号:3000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000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