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的选择
发布时间:2021-01-30 07:08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非一体化的背离趋势是当前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在实现意义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形成巨大挑战。基于此,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及中国所面临的战略选择这一论题上。本文的研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现状进行全景式的扫描,进而寻找出影响或决定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因素;其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寻找出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模式,进而解释为什么中国在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时更偏好FDI而非外包模式;最后探讨在全球产品内分工模式下中国产业发展战略。在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对当前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后,本文从当前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贸易主体、贸易方式和贸易伙伴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最后,本文通过建立实证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的方法,测算出影响或决定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因素。本文的第二部分在基于前文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在参...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可能创新之处及组织结构
一、研究目的及方法
二、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三、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国际分工的历史演进与当前国际分工的特征事实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历史演进
一、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二、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三、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推动交易成本的迅速降低
三、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
四、全球价值链和外包体系逐渐形成
第三节 当前国际分工特征事实及发展新趋势
一、分工结构网络化
二、分工形式多样化
三、分工主体多元化
四、分工基础科技化
五、分工机制协议化
注释
第三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国际分工理论的历史演进
一、古典阶段
二、新古典阶段
三、新贸易理论阶段
四、竞争优势论阶段
第二节 产品内分工和贸易文献回顾
一、理论分析文献回顾
二、实证分析文献回顾
第三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决定因素文献回顾
一、产品内分工的物理决定因素
二、产品内分工的经济决定因素
三、产品内分工的社会决定因素
第四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选择理论回顾
一、基于要素禀赋因素
二、基于制度因素
注释
第四章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产品内贸易的现状
第一节 贸易方式分析
第二节 贸易主体分析
第三节 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一、基于工业制成品数据的分析
二、基于零部件进出口数据的分析
第四节 贸易伙伴分析
一、东盟
二、欧盟15国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注释
第五章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模式选择的理论模型分析
第一节 外包与FDI的优势比较
一、外包的优势
二、FDI的优势
三、FDI与外包的选择动因分析
第二节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模式分析——理论模型
一、基准模型
二、外包与FDI的比较静态分析
第六章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基于区域层面数据的分析
一、指标度量方法界定
二、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面板协整实证分析
第二节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选择实证分析
一、指标度量方法界定
二、实证方法介绍
三、实证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注释
第七章 政策建议: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产业战略
第一节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产业战略选择
一、将产业规划政策由要求整体产业升级转变为强调重点环节突破
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同时发挥市场和国家政府的双重调节作用
三、改进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逐步降低中国进出口对加工贸易的依赖
四、充分利用国内要素禀赋差异的梯度结构,逐步实现国际分工的国内转移
五、积极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者服务业
第二节 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经验比较研究
一、美国的经验
二、日本的经验
三、韩国的经验
四、新加坡的经验
第三节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一、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的结构,解决中国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
二、利用先进技术对中国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
三、调整中国产业布局,建立合理的区际分工协作体系
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五、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导产业选择
参考文献
外文文献
中文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FDI与外包:基于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对比分析[J]. 刘庆林,廉凯. 经济学家. 2007(02)
[2]产品内分工理论与价值链理论的渗透与耦合[J]. 曾铮,王鹏. 财贸经济. 2007(03)
[3]全球化与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J]. 张二震.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4]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历史沿承及共范式嬗变[J]. 曾铮,王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01)
[5]产品内分工与上海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J]. 章玉贵. 上海管理科学. 2006(06)
[6]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J]. 徐康宁,王剑.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6)
[7]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基于笔记本电脑商品链的分析[J]. 张纪. 中国工业经济. 2006(07)
[8]产品内分工刍议[J]. 孙文远. 国际贸易问题. 2006(06)
[9]产品内国际分工及其三维分析[J]. 金芳. 世界经济研究. 2006(06)
[10]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 张小蒂,孙景蔚. 世界经济. 2006(05)
博士论文
[1]产品内国际分工:动因、机制与效应研究[D]. 张纪.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7
[2]中国贸易悖论与产品内分工[D]. 李湘黔.湖南大学 2006
[3]20世纪90年代东亚地区的生产分工与贸易结构研究[D]. 韩友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美贸易利益研究[D]. 张路路.湖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08481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可能创新之处及组织结构
一、研究目的及方法
二、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三、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国际分工的历史演进与当前国际分工的特征事实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历史演进
一、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二、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三、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推动交易成本的迅速降低
三、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
四、全球价值链和外包体系逐渐形成
第三节 当前国际分工特征事实及发展新趋势
一、分工结构网络化
二、分工形式多样化
三、分工主体多元化
四、分工基础科技化
五、分工机制协议化
注释
第三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国际分工理论的历史演进
一、古典阶段
二、新古典阶段
三、新贸易理论阶段
四、竞争优势论阶段
第二节 产品内分工和贸易文献回顾
一、理论分析文献回顾
二、实证分析文献回顾
第三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决定因素文献回顾
一、产品内分工的物理决定因素
二、产品内分工的经济决定因素
三、产品内分工的社会决定因素
第四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选择理论回顾
一、基于要素禀赋因素
二、基于制度因素
注释
第四章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产品内贸易的现状
第一节 贸易方式分析
第二节 贸易主体分析
第三节 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一、基于工业制成品数据的分析
二、基于零部件进出口数据的分析
第四节 贸易伙伴分析
一、东盟
二、欧盟15国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注释
第五章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模式选择的理论模型分析
第一节 外包与FDI的优势比较
一、外包的优势
二、FDI的优势
三、FDI与外包的选择动因分析
第二节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模式分析——理论模型
一、基准模型
二、外包与FDI的比较静态分析
第六章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基于区域层面数据的分析
一、指标度量方法界定
二、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面板协整实证分析
第二节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选择实证分析
一、指标度量方法界定
二、实证方法介绍
三、实证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注释
第七章 政策建议: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产业战略
第一节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产业战略选择
一、将产业规划政策由要求整体产业升级转变为强调重点环节突破
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同时发挥市场和国家政府的双重调节作用
三、改进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逐步降低中国进出口对加工贸易的依赖
四、充分利用国内要素禀赋差异的梯度结构,逐步实现国际分工的国内转移
五、积极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者服务业
第二节 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经验比较研究
一、美国的经验
二、日本的经验
三、韩国的经验
四、新加坡的经验
第三节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一、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的结构,解决中国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
二、利用先进技术对中国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
三、调整中国产业布局,建立合理的区际分工协作体系
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五、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导产业选择
参考文献
外文文献
中文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FDI与外包:基于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对比分析[J]. 刘庆林,廉凯. 经济学家. 2007(02)
[2]产品内分工理论与价值链理论的渗透与耦合[J]. 曾铮,王鹏. 财贸经济. 2007(03)
[3]全球化与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J]. 张二震.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4]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历史沿承及共范式嬗变[J]. 曾铮,王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01)
[5]产品内分工与上海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J]. 章玉贵. 上海管理科学. 2006(06)
[6]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J]. 徐康宁,王剑.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6)
[7]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基于笔记本电脑商品链的分析[J]. 张纪. 中国工业经济. 2006(07)
[8]产品内分工刍议[J]. 孙文远. 国际贸易问题. 2006(06)
[9]产品内国际分工及其三维分析[J]. 金芳. 世界经济研究. 2006(06)
[10]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 张小蒂,孙景蔚. 世界经济. 2006(05)
博士论文
[1]产品内国际分工:动因、机制与效应研究[D]. 张纪.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7
[2]中国贸易悖论与产品内分工[D]. 李湘黔.湖南大学 2006
[3]20世纪90年代东亚地区的生产分工与贸易结构研究[D]. 韩友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美贸易利益研究[D]. 张路路.湖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08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008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