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网络结构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与提升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9 12:02

  本文关键词:基于网络结构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与提升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8%以上的速度持续稳定增长了三十多年,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抹亮色”。经过粗放式发展后,我国去年GDP增速放缓,并引来了不少质疑,一些西方媒体试图唱衰中国经济。在这个背景下,探究与寻求有效且高效的改革路径,以突破贫困陷阱,实现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是件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国际竞争力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以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和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核心框架,将一系列反映政策、要素和条件等信息作为比较平台,展示并评价一国竞争能力的相对优势与劣势,为政府和企业决策选择提供依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世界经济论坛(WEF)是全球最著名的两个竞争力研究机构,其竞争力决定理论和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是我国区域竞争力研究的主要参考。然而他们惯用以竞争要素之间“树状层级结构”为假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争力研究的应用价值。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结构与复杂问题研究的兴起,使得利用网状结构技术研究竞争力的决定成为可能。当允许竞争要素相互作用呈网状,或者更为复杂的拓扑结构时,经济体的政策、要素和条件等信息将会呈现并揭示出更丰富的内容。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评价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主流研究范式的特征及其局限;借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简称IMD)的世界竞争力指标体系框架,基于网络视角,建立竞争力要素拓扑结构理论关系;利用IMD1997年—2014年竞争力指标数据库信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识别各个竞争因素之间,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效应,获得了对竞争力影响效应最大的三个竞争要素:政府效率、金融市场和价值观;利用贝叶斯网技术的反向推理功能,模拟了中国竞争力水平从当前的中等排名提升到中上等排名,以及提升到参评经济体前列,各个竞争要素所需要提升的等级,发现我国最需要提升的竞争要素是政府效率、金融市场和管理水平;进而有针对地提出提升中国竞争力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 网络结构 结构方程模型 贝叶斯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F224
【目录】:
  • 内容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导论10-16
  • 1.1 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3
  • 1.2.1 国内外竞争力研究概况11-13
  • 1.2.2 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综述13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13-15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15-16
  • 第2章 国际竞争力决定理论评述16-26
  • 2.1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16
  • 2.2 竞争力决定要素理论基础16-20
  • 2.2.1 经典经济学理论17-18
  • 2.2.2 比较优势理论18-19
  • 2.2.3 经济增长理论19
  • 2.2.4 制度经济学理论19
  • 2.2.5 创新理论19-20
  • 2.3 竞争力要素关系理论基础—竞争优势理论与“钻石模型”20-22
  • 2.4 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法22-26
  • 2.4.1 单指标评价法22-23
  • 2.4.2 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23-26
  • 第3章 基于结构方程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决定模型26-37
  • 3.1 分析目标与思路26
  • 3.2 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26-28
  • 3.2.1 国际竞争力决定理论框架依据26-27
  • 3.2.2 竞争力决定要素选取的原则27
  • 3.2.3 数据来源及说明27-28
  • 3.3 国际竞争力决定模型的网络结构28-29
  • 3.4 结构方程模型方法29-32
  • 3.4.1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29-30
  • 3.4.2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30-32
  • 3.5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32-34
  • 3.5.1 模型初步检验及修正32-33
  • 3.5.2 模型估计结果33-34
  • 3.5.3 模型拟合优度评价34
  • 3.6 竞争要素贡献特征及评价分析34-37
  • 3.6.1 竞争要素贡献特征34-35
  • 3.6.2 中国各竞争要素评价分析35-37
  • 第4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技术的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37-48
  • 4.1 分析目标与思路37
  • 4.2 贝叶斯网络模型方法37-40
  • 4.2.1 贝叶斯网络原理37-38
  • 4.2.2 贝叶斯网络的构造方法38
  • 4.2.3 贝叶斯网络建模具体流程38-40
  • 4.3 数据的选择及处理40-42
  • 4.3.1 数据的选择40
  • 4.3.2 数据的离散化40-41
  • 4.3.3 数据的离散化结果41-42
  • 4.4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运行与回代检验42-43
  • 4.4.1 模型运行结果42
  • 4.4.2 回代检验42-43
  • 4.5 基于反向推理功能的提升路径选择43-48
  • 4.5.1 反向推理43-44
  • 4.5.2 竞争力达到准发达水平下我国竞争要素等级结构44-45
  • 4.5.3 竞争力达到发达水平下我国竞争要素等级结构45-46
  • 4.5.4 比较分析与路径选择46-48
  • 第5章 政策建议及局限性分析48-52
  • 5.1 政策建议48-51
  • 5.1.1 提升政府效率48
  • 5.1.2 改善金融服务水平48-49
  • 5.1.3 优化企业产业,提高生产率49
  • 5.1.4 加强社会价值体系建设49-50
  • 5.1.5 推进科技创新50
  • 5.1.6 加强教育投资50-51
  • 5.2 全文总结与局限51-52
  • 参考文献52-55
  • 后记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涛;产业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内涵初探[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06期

2 郝云宏,王淑贤;中国总体国际竞争力及其基本特点[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彭元正;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要力量[J];石油企业管理;2002年05期

4 本刊编辑部;把提升国际竞争力放在突出位置[J];南方经济;2002年05期

5 王丽萍,李创;开展国际竞争力研究 促进纺织产业发展[J];纺织科技进展;2005年05期

6 张铁男;罗晓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的理论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07期

7 ;中国化工十大最具国际竞争力品牌[J];化工管理;2005年Z1期

8 苗泽华;孙班军;;培育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J];江苏商论;2006年04期

9 紫石;;商业文化国际竞争力高层论坛在京召开[J];商业时代;2006年15期

10 李东生;;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一;许月丽;;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之实证研究[A];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聂秀东;徐宇辰;王志刚;;我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3 翁乾麟;;关于提高广西糖业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浅见[A];全国甘蔗生产机械化与产业研讨会暨甘蔗生产机械化现场演示会论文集[C];2002年

4 屈人愚;;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兼谈企业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力[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汪涛;赵彦云;;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的预测[A];北京市第十一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1年

6 陈新建;金燕;黄秉智;;香蕉国际竞争力与贸易格局分析[A];科技与创新——广东园艺科技论文集(广东省园艺学会第九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段红艳;徐法;;我国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思考[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刘晓光;;积聚优势、调整结构,提高辽宁果业国际竞争力[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9 陆继锋;沈宇;;中国烟叶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A];中国烟草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徐思嘉;;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转变看中国入世后制造业的全球定位[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三个代表为指导 提升国际竞争力[N];中国石油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张建中;努力探索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途径[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3 郭振纲;把软实力的提升放到应有的高度[N];工人日报;2004年

4 马海邻 郑红;国际竞争力:上海的话语权[N];解放日报;2003年

5 郑红;从综合竞争力到国际竞争力[N];解放日报;2003年

6 范敏;我国国际竞争力究竟如何?[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7 赵彦云;中国的竞争力在哪里[N];深圳商报;2002年

8 刘艳;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N];厦门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孟知行 谈燕;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上海发展新坐标[N];解放日报;2006年

10 廖青中;中材料集团四年培育一流国际竞争力[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柳;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2 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刘有成;我国油田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王龙;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陈昌洪;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卢进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海外直接投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7 乔娟;中国主要粮食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8 曾珠;中日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赵海燕;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10 王与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与前景[D];中共中央党校;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宁;我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赵曼;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炳泱;中国服装类上市公司国际竞争力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

4 任秀艳;人才质量因素对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5 李双双;中德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6 刘音;汇率变动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经验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7 黄娇娣;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8 陈撷艺;中国财产保险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黎梦华;阿里巴巴集团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10 顾金粟;中国工商银行与汇丰银行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网络结构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与提升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16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0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