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蒙交界地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6 15:10
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证明,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省区交界地带皆为欠发达地区,且是跨区域合作的“瓶颈”,如何破除这一“瓶颈”是加强区域合作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晋冀蒙交界地带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研究对象,对省区交界地带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后,对晋冀蒙交界地带的含义、范围、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等相关问题概述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晋冀蒙交界地带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认为该区域历史上就具有紧密的区际联系,且处于同一地理单元并具有重要的区位特征,在资源、产业结构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互补性较强,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体制、观念和基础设施等的制约,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后提出了现阶段该区域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建立一体化组织协调机构、培育和建立完善区域共同体市场和确立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先领域四个方...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基本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晋冀蒙交界地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概述
2.1 省区交界地带的含义和范围
2.1.1 省区交界地带的含义
2.1.2 省区交界地带范围的界定
2.1.3 晋冀蒙交界地带基本概况
2.2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2.2.1 区位理论
2.2.2 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
2.2.3 边界效应理论
2.3 我国省区交界地带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和实践
2.3.1 我国省区交界地带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2.3.2 我国省区交界地带区域经济合作实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晋冀蒙交界地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3.1 晋冀蒙交界地带历史上的区际联系
3.1.1 以“张库大道”为载体的民间商贸联系
3.1.2 “走西口”和“跑口外”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
3.1.3 长期属于同一行政区划的历史
3.2 晋冀蒙交界地带区位特征
3.2.1 重要的区位条件
3.2.2 生态资源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区域
3.3 经济互补性较强
3.3.1 资源互补
3.3.2 产业结构互补
3.3.3 交通基础设施互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晋冀蒙交界地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4.1 晋冀蒙交界地带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4.2 晋冀蒙交界地带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
4.2.1 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4.2.2 “行政区经济”的影响
4.2.3 观念束缚
4.2.4 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晋冀蒙交界地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策措施
5.1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5.2 建立一体化组织协调机构
5.3 培育和建立区域共同体市场
5.4 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先领域
5.4.1 共同加强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
5.4.2 共同商定区域内有关产业发展规划
5.4.3 共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锡林郭勒草原区气候干旱化的时空变化规律[J]. 陈金,李政海,贾树海,鲍雅静,王海梅,包娜仁图雅.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2]增长极理论与实践评析[J]. 王瑜. 商业研究. 2011(04)
[3]中蒙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J]. 诺敏. 现代商业. 2011(06)
[4]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动态:国外文献综述[J]. 李玉举.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10(05)
[5]锡林郭勒地区近49年沙尘暴特征分析[J]. 史激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08)
[6]当代中国行政区经济表现的再探讨[J]. 刘小康.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0(03)
[7]能源产业基地综合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开发为例[J]. 康虎彪,刘传庚,谭玲玲,丛威,史志斌. 中国能源. 2010(03)
[8]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作用机制研究[J]. 张培峰,胡远满,赵明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03)
[9]“行政区经济”概念再探讨[J]. 刘小康. 中国行政管理. 2010(03)
[10]区位理论研究及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启示——基于集聚的视角[J]. 付红. 河北学刊. 2010(01)
硕士论文
[1]清代察哈尔右翼四旗土地开垦研究[D]. 幸福.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2]大同市经济转型研究[D]. 李未.山西师范大学 2010
[3]基于生态联系的京张区域整合研究[D]. 王宝钧.首都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06588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基本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晋冀蒙交界地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概述
2.1 省区交界地带的含义和范围
2.1.1 省区交界地带的含义
2.1.2 省区交界地带范围的界定
2.1.3 晋冀蒙交界地带基本概况
2.2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2.2.1 区位理论
2.2.2 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
2.2.3 边界效应理论
2.3 我国省区交界地带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和实践
2.3.1 我国省区交界地带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2.3.2 我国省区交界地带区域经济合作实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晋冀蒙交界地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3.1 晋冀蒙交界地带历史上的区际联系
3.1.1 以“张库大道”为载体的民间商贸联系
3.1.2 “走西口”和“跑口外”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
3.1.3 长期属于同一行政区划的历史
3.2 晋冀蒙交界地带区位特征
3.2.1 重要的区位条件
3.2.2 生态资源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区域
3.3 经济互补性较强
3.3.1 资源互补
3.3.2 产业结构互补
3.3.3 交通基础设施互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晋冀蒙交界地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4.1 晋冀蒙交界地带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4.2 晋冀蒙交界地带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
4.2.1 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4.2.2 “行政区经济”的影响
4.2.3 观念束缚
4.2.4 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晋冀蒙交界地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策措施
5.1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5.2 建立一体化组织协调机构
5.3 培育和建立区域共同体市场
5.4 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先领域
5.4.1 共同加强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
5.4.2 共同商定区域内有关产业发展规划
5.4.3 共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锡林郭勒草原区气候干旱化的时空变化规律[J]. 陈金,李政海,贾树海,鲍雅静,王海梅,包娜仁图雅.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2]增长极理论与实践评析[J]. 王瑜. 商业研究. 2011(04)
[3]中蒙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J]. 诺敏. 现代商业. 2011(06)
[4]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动态:国外文献综述[J]. 李玉举.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10(05)
[5]锡林郭勒地区近49年沙尘暴特征分析[J]. 史激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08)
[6]当代中国行政区经济表现的再探讨[J]. 刘小康.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0(03)
[7]能源产业基地综合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开发为例[J]. 康虎彪,刘传庚,谭玲玲,丛威,史志斌. 中国能源. 2010(03)
[8]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作用机制研究[J]. 张培峰,胡远满,赵明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03)
[9]“行政区经济”概念再探讨[J]. 刘小康. 中国行政管理. 2010(03)
[10]区位理论研究及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启示——基于集聚的视角[J]. 付红. 河北学刊. 2010(01)
硕士论文
[1]清代察哈尔右翼四旗土地开垦研究[D]. 幸福.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2]大同市经济转型研究[D]. 李未.山西师范大学 2010
[3]基于生态联系的京张区域整合研究[D]. 王宝钧.首都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06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206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