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9 15:34
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位置,是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其发展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瓶颈效应不断攀升,海洋环境越来越成为了污染输出和环境排放的空间载体。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的扩大、污染排放效果的不佳、污染治理的力度不够而导致的海洋生态灾害的频发、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养殖业产量的剧减,严重影响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整体经济协调发展水平。2010年5月,辽宁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提出“辽宁沿海不仅仅是经济带的建设,更要做好海的文章,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但同时也要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为前提,以科学用海、适度用海、阶段用海为基本准则,按照海洋功能区的功能顺序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此不难看出,海洋环境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已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其协调性的研究也成为海洋环境学术界和相关管理部门研究热点。为了使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实现持续发展,依据一定的理论技术对其做出评价,以科...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研究的意义
1.1.2 选题研究区域特征
1.1.3 海洋区域污染理论机理
1.2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选题研究的设计
1.3.1 本文研究的总体框架
1.3.2 本文研究的目标
1.3.3 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2 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现状分析
2.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历程
2.2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的研究意义
2.3 辽宁沿海经济现状分析
2.3.1 研究区的概况
2.3.2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宏观发展状况
2.3.3 产业总体结构及其发展概述
2.3.4 旅游业
2.3.5 物流发展对经济影响
2.4 辽宁沿海环境现状分析
2.4.1 辽宁省海域降水的 ph 值不稳定,酸雨频率波动明显
2.4.2 辽宁近岸港口开发超负荷,近海岸污染严重
2.4.3 辽宁近岸和近海域赤潮污染严重
2.4.4 辽宁近岸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量宏大
2.4.5 辽宁沿海的微观(无机氮、石油类和磷酸盐)的发展状况
2.4.6 海洋生态污染与土壤盐渍化情况严重
3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污染演变研究
3.1 引言
3.2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质量关系演化分析
3.2.1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
3.2.2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解释
3.2.3 模型的计算方法
3.3 指标和数据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3.4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质量综合水平的量化研究
3.4.1 指标的量化及其计算结果
3.4.2 综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
3.5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原因分析
3.5.1 污染排放定额驱动效应分解剖析
3.5.2 产业结构的变动
3.5.3 环境政策的依托
3.5.4 地域污染的空间相关性影响
3.6 结论
4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4.1 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理论的基础及含义
4.2 评价指标及分级标准
4.3 评价结果
4.4 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子区评价结果分析
4.4.1 盘锦子区评价结果分析
4.4.2 丹东子区评价结果分析
4.4.3 葫芦岛子区评价结果分析
4.4.4 营口子区评价结果分析
4.4.5 大连子区评价结果分析
4.4.6 锦州子区评价结果分析
4.5 辽宁沿海经济带协调性差异分析
4.5.1 经济评价差异结果分析
4.5.2 海洋环境评价差异结果分析
4.6 政策建议
4.6.1 优化沿海经济带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区域互动经济
4.6.2 加强对陆源和海源污染物排放的控制,遏制近海污染势头
4.6.3 建立辽宁省沿海区域排污权交易系统
4.6.4 大力推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实施科研与经济活动相结合
5 辽宁沿海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污染 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例分析
5.1 引言
5.2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相关理论及设定
5.2.1 经济距离
5.2.2 空间距离
5.3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5.3.1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5.3.2 多元线性自回归模型设定
5.3.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假定
5.3.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
5.3.5 随机误差项的方差μ的估算值
5.3.6 线性回归模型的最大似然估计
5.4 基于经济与海洋环境空间计量的实证分析
5.4.1 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5.4.2 模型的设定
5.4.3 空间权重矩阵的确定
5.5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检验
5.5.1 单位根的检验
5.5.2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5.5.3 Hausman 检验
5.5.4 空间自相关检验
5.6 估计结果及分析
6 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质量预测分析
6.1 引言
6.2 应用正交尺度小波网络预测非线性经济
6.2.1 正交尺度小波理论
6.2.2 基于正交尺度小波网络的宏观经济预测建模与结果分析
6.3 AR 模型和 ARMA 模型应用于 Daubechies 小波预测分析海洋环境
6.3.1 Matlat 算法
6.3.2 AR.A 模型及其性质
6.3.3 模型阶数的确定
6.3.4 模型参数的估计
6.5 辽宁沿海经济带无机氮、石油类、磷酸盐浓度时间序列季度规律分析
6.5.1 大连无机氮、石油类、磷酸盐浓度时间序列季度变化规律
6.5.2 营口无机氮、石油类、磷酸盐浓度时间序列季度变化规律
6.5.3 丹东无机氮、石油类、磷酸盐浓度时间序列季度变化规律
6.5.4 盘锦无机氮、石油类、磷酸盐浓度时间序列季度变化规律
6.5.5 锦州无机氮、石油类、磷酸盐浓度时间序列季度变化规律
6.5.6 葫芦岛无机氮、石油类、磷酸盐浓度时间序列季度变化规律
6.6 基于经济与海洋环境实证预测分析
7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调控研究
7.1 辽宁海岸带海洋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7.1.1 系统动力学简介
7.2 系统动力学原理
7.3 数据来源
7.4 模型结构及流图分析
7.5 模型正确性检验
7.5.1 方案设计
7.5.2 结果分析
8 结论与建议
8.1 经济角度
8.1.1 科学制定辽宁沿海经济发展规划
8.1.2 优化辽宁沿海产业分布
8.1.3 合理调整辽宁沿海各区产业结构
8.1.4 建立完善海洋经济绿色核算体系
8.1.5 大力发展辽宁沿海循环经济
8.2 海洋环境角度
8.2.1 沿海地区海岸带保护
8.2.2 污染物排放
8.2.3 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和评价
8.2.4 海洋灾害预报
8.3 社会角度
8.3.1 理顺海洋环境管理体制与完善法律法规
8.3.2 加大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念宣传教育
8.3.3 促进海陆一体化发展
8.3.4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8.3.5 加快海洋环境公共信息服务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附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辽宁省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J]. 束月月,盖美,耿雅冬.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01)
[2]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格局及其态势[J]. 关伟,梁艳峰,王春明.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01)
[3]随机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在清洁生产评价中的应用[J]. 王琳,刘保东.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3(01)
[4]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J]. 王晓晓,梁忠民,黄振平,戴昌军. 水电能源科学. 2012(12)
[5]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时空演变[J]. 关伟,刘勇凤. 地理研究. 2012(11)
[6]我国省域信息技术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异质性研究[J]. 周勤,张红历,王成璋. 软科学. 2012(11)
[7]基于Huff模型的辽宁沿海港口腹地演变分析[J]. 姜晓丽,张平宇. 地理科学. 2013(03)
[8]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J]. 秦志琴,张平宇,王国霞. 经济地理. 2012(10)
[9]可变模糊集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在水科学中的应用[J]. 王文川,徐冬梅,陈守煜,邱林.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2(05)
[10]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实证分析[J]. 吴继华,马慧强,韩增林.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10)
博士论文
[1]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水文水资源系统模拟、评价与决策方法及应用[D]. 柴春岭.大连理工大学 2008
[2]可变模糊集理论在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韩晓军.大连理工大学 2008
[3]海洋经济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梁飞.天津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黄三角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D]. 李晶.山东大学 2012
[2]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计量分析[D]. 杨瑞琼.山西财经大学 2012
[3]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实证分析[D]. 冷雪.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
[4]基于可变模糊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评价系统研究[D]. 牛云格.大连理工大学 2011
[5]沿海城市生态安全的演变与仿真模拟[D]. 高香玲.辽宁师范大学 2011
[6]大连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李伟红.辽宁师范大学 2009
[7]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D]. 薛锋.辽宁师范大学 2009
[8]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D]. 陈伟华.湖南大学 2008
[9]辽宁省滨海湿地资源类型及时空演变的驱动力分析[D]. 孙培立.辽宁师范大学 2007
[10]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发展研究[D]. 邬冰.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09589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研究的意义
1.1.2 选题研究区域特征
1.1.3 海洋区域污染理论机理
1.2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选题研究的设计
1.3.1 本文研究的总体框架
1.3.2 本文研究的目标
1.3.3 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2 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现状分析
2.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历程
2.2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的研究意义
2.3 辽宁沿海经济现状分析
2.3.1 研究区的概况
2.3.2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宏观发展状况
2.3.3 产业总体结构及其发展概述
2.3.4 旅游业
2.3.5 物流发展对经济影响
2.4 辽宁沿海环境现状分析
2.4.1 辽宁省海域降水的 ph 值不稳定,酸雨频率波动明显
2.4.2 辽宁近岸港口开发超负荷,近海岸污染严重
2.4.3 辽宁近岸和近海域赤潮污染严重
2.4.4 辽宁近岸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量宏大
2.4.5 辽宁沿海的微观(无机氮、石油类和磷酸盐)的发展状况
2.4.6 海洋生态污染与土壤盐渍化情况严重
3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污染演变研究
3.1 引言
3.2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质量关系演化分析
3.2.1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
3.2.2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解释
3.2.3 模型的计算方法
3.3 指标和数据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3.4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质量综合水平的量化研究
3.4.1 指标的量化及其计算结果
3.4.2 综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
3.5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原因分析
3.5.1 污染排放定额驱动效应分解剖析
3.5.2 产业结构的变动
3.5.3 环境政策的依托
3.5.4 地域污染的空间相关性影响
3.6 结论
4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4.1 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理论的基础及含义
4.2 评价指标及分级标准
4.3 评价结果
4.4 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子区评价结果分析
4.4.1 盘锦子区评价结果分析
4.4.2 丹东子区评价结果分析
4.4.3 葫芦岛子区评价结果分析
4.4.4 营口子区评价结果分析
4.4.5 大连子区评价结果分析
4.4.6 锦州子区评价结果分析
4.5 辽宁沿海经济带协调性差异分析
4.5.1 经济评价差异结果分析
4.5.2 海洋环境评价差异结果分析
4.6 政策建议
4.6.1 优化沿海经济带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区域互动经济
4.6.2 加强对陆源和海源污染物排放的控制,遏制近海污染势头
4.6.3 建立辽宁省沿海区域排污权交易系统
4.6.4 大力推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实施科研与经济活动相结合
5 辽宁沿海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污染 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例分析
5.1 引言
5.2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相关理论及设定
5.2.1 经济距离
5.2.2 空间距离
5.3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5.3.1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5.3.2 多元线性自回归模型设定
5.3.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假定
5.3.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
5.3.5 随机误差项的方差μ的估算值
5.3.6 线性回归模型的最大似然估计
5.4 基于经济与海洋环境空间计量的实证分析
5.4.1 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5.4.2 模型的设定
5.4.3 空间权重矩阵的确定
5.5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检验
5.5.1 单位根的检验
5.5.2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5.5.3 Hausman 检验
5.5.4 空间自相关检验
5.6 估计结果及分析
6 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质量预测分析
6.1 引言
6.2 应用正交尺度小波网络预测非线性经济
6.2.1 正交尺度小波理论
6.2.2 基于正交尺度小波网络的宏观经济预测建模与结果分析
6.3 AR 模型和 ARMA 模型应用于 Daubechies 小波预测分析海洋环境
6.3.1 Matlat 算法
6.3.2 AR.A 模型及其性质
6.3.3 模型阶数的确定
6.3.4 模型参数的估计
6.5 辽宁沿海经济带无机氮、石油类、磷酸盐浓度时间序列季度规律分析
6.5.1 大连无机氮、石油类、磷酸盐浓度时间序列季度变化规律
6.5.2 营口无机氮、石油类、磷酸盐浓度时间序列季度变化规律
6.5.3 丹东无机氮、石油类、磷酸盐浓度时间序列季度变化规律
6.5.4 盘锦无机氮、石油类、磷酸盐浓度时间序列季度变化规律
6.5.5 锦州无机氮、石油类、磷酸盐浓度时间序列季度变化规律
6.5.6 葫芦岛无机氮、石油类、磷酸盐浓度时间序列季度变化规律
6.6 基于经济与海洋环境实证预测分析
7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调控研究
7.1 辽宁海岸带海洋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7.1.1 系统动力学简介
7.2 系统动力学原理
7.3 数据来源
7.4 模型结构及流图分析
7.5 模型正确性检验
7.5.1 方案设计
7.5.2 结果分析
8 结论与建议
8.1 经济角度
8.1.1 科学制定辽宁沿海经济发展规划
8.1.2 优化辽宁沿海产业分布
8.1.3 合理调整辽宁沿海各区产业结构
8.1.4 建立完善海洋经济绿色核算体系
8.1.5 大力发展辽宁沿海循环经济
8.2 海洋环境角度
8.2.1 沿海地区海岸带保护
8.2.2 污染物排放
8.2.3 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和评价
8.2.4 海洋灾害预报
8.3 社会角度
8.3.1 理顺海洋环境管理体制与完善法律法规
8.3.2 加大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念宣传教育
8.3.3 促进海陆一体化发展
8.3.4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8.3.5 加快海洋环境公共信息服务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附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辽宁省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J]. 束月月,盖美,耿雅冬.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01)
[2]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格局及其态势[J]. 关伟,梁艳峰,王春明.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01)
[3]随机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在清洁生产评价中的应用[J]. 王琳,刘保东.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3(01)
[4]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J]. 王晓晓,梁忠民,黄振平,戴昌军. 水电能源科学. 2012(12)
[5]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时空演变[J]. 关伟,刘勇凤. 地理研究. 2012(11)
[6]我国省域信息技术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异质性研究[J]. 周勤,张红历,王成璋. 软科学. 2012(11)
[7]基于Huff模型的辽宁沿海港口腹地演变分析[J]. 姜晓丽,张平宇. 地理科学. 2013(03)
[8]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J]. 秦志琴,张平宇,王国霞. 经济地理. 2012(10)
[9]可变模糊集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在水科学中的应用[J]. 王文川,徐冬梅,陈守煜,邱林.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2(05)
[10]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实证分析[J]. 吴继华,马慧强,韩增林.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10)
博士论文
[1]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水文水资源系统模拟、评价与决策方法及应用[D]. 柴春岭.大连理工大学 2008
[2]可变模糊集理论在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韩晓军.大连理工大学 2008
[3]海洋经济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梁飞.天津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黄三角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D]. 李晶.山东大学 2012
[2]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计量分析[D]. 杨瑞琼.山西财经大学 2012
[3]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实证分析[D]. 冷雪.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
[4]基于可变模糊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评价系统研究[D]. 牛云格.大连理工大学 2011
[5]沿海城市生态安全的演变与仿真模拟[D]. 高香玲.辽宁师范大学 2011
[6]大连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李伟红.辽宁师范大学 2009
[7]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D]. 薛锋.辽宁师范大学 2009
[8]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D]. 陈伟华.湖南大学 2008
[9]辽宁省滨海湿地资源类型及时空演变的驱动力分析[D]. 孙培立.辽宁师范大学 2007
[10]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发展研究[D]. 邬冰.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095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309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