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
发布时间:2021-10-19 15:45
本文致力于研究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收入分配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国民收入中的初次分配决定了劳动收入的基本格局。在要素分配原则下,结合我国劳动力两大特性的基本国情,劳动者本身没有改进劳动收入的能力。而重在分配主体研究的再次分配引入了政府的作用,为劳动收入改进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在这样的逻辑思路下,本文的研究试图将劳动收入改进的具体措施归于政府税收与公共支出政策的转变上,通过主导产业结构优化与功能型城镇化进程等路径来实质性地改进劳动收入,以及提高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本文在阐明研究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的理由,界定研究对象之后,综述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济自由与劳动收入理论。对经济史中经济自由与劳动收入理论的追溯与分析,构成本文研究国民收入分配与劳动收入问题的理论起点与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影响我国劳动收入改进的主要因素,有初次分配中的劳资关系、产业结构变化以及主体收入分配格局等。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改进的主要难点与障碍,有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两大特点、现存的二元结构与不合理的城市化进程并存、三次产业非协调演进以...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供需平衡: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
(二) 内需不足是我国当前经济失衡的突出表现
(三) 国民收入分配与扩大内需
(四) 劳动收入与扩大内需
二、研究对象
(一) 国民收入分配
(二) 劳动收入改进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可能的创新
四、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古典经济学的劳动收入理论
(一) 从《蜜蜂的寓言》谈起
(二) 经济自由理论的提出——“经济人”与“看不见的手”
(三) 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劳动收入的理论
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收入理论
(一) 经济自由理论的再发展——“社会人”
(二) 新古典经济学的贡献和局限
(三)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收入的理论
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收入理论
(一) 应对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的流行
(二) 经济自由理论的新发展——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介入
(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关于劳动收入的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收入理论
(一) 揭示而不是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
(二) 从劳动收入理论来看资本主义的本质
(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收入理论的总结
第三章 劳动收入改进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劳资关系对劳动收入改进的影响
(一) 经济活动的核心是人
(二) 当前劳资矛盾的突出表现
(三) 劳资矛盾的根源
(四) 劳资矛盾的出路——注重人的生存和发展
二、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收入改进的影响
(一) 产业结构通过经济量影响劳动收入
(二) 产业结构通过就业量影响劳动收入
三、主体收入分配格局对劳动收入改进的影响
(一) 主体收入分配的核心地位
(二) 主体收入分配中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 人的核心地位在主体收入分配中的体现
第四章 劳动收入改进的主要难点与障碍
一、劳动收入改进困难的根源
二、二元结构障碍与不合理的城市化进程并存
三、三次产业非协调演进
(一) 第一产业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二) 第二产业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三) 第三产业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四) 三次产业非协调演进的总结
四、教育改进劳动收入的作用长期被忽视
(一) 教育对劳动收入改进的作用
(二) 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三)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对我国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收入的作用
(四) 总结与思考
第五章 劳动收入初次改进的理论分析
一、改进型资本收入税的提出
(一) 改进税收政策的国情背景
(二) 不合理的初次分配原则
(三) 改进型资本收入税的提出
二、改进型公共支出政策的提出
(一) 政府收支政策对劳动收入改进的作用
(二) 对主体收入分配中的“三权分立”格局的作用
(三) 对产业结构“三权分立”格局的作用
三、模型的数理表述
(一) 模型中变量的介绍
(二) 模型的简单推理
(三) 模型的基本结论
四、模型表达的主要思想
(一) 模型中“夕阳部门”的界定
(二) 公共支出政策的再阐释
(三) 模型的作用预测
第六章 劳动收入再次改进的理论分析
一、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的结合之一——从城镇化的角度
(一) 两种要素结合途径的提出
(二) 两种要素结合途径的比较
(三) 总结——县域经济是要素结合的有效途径
二、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的结合之二——从产业发展的角度
(一) 我国后危机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二) 发展中小企业是要素结合的有效手段
(三) 宏观经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劳动收入改进
三、宏观经济政策主导城镇功能化建设以改进劳动收入
(一) 当前城镇化进程的难点
(二) 城镇功能化发展战略的提出
(三) 生产型城市与消费型城市区别发展与劳动收入改进
四、宏观经济政策对居民出行的补贴以改进劳动收入
(一) 城市居民出行的准公共产品特性
(二) 大力发展准公共交通与劳动收入改进
五、宏观经济政策对教育的扶持以改进劳动收入
(一)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与劳动收入改进
(二) 地方普通高校发展与劳动收入改进
(三) 重点高校拓宽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与劳动收入改进
(四) 公派留学发展与劳动收入改进
第七章 劳动收入改进的方法与途径
一、实行改进型资本收入税
二、产业政策推动劳动收入改进
(一)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二)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三) 进一步放开国有经济中可以民营的部门
三、丰富城市化路径推动劳动收入改进
(一)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二) 将农民就地城市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
(三) 推动超大型城市逆城市化进程
(四) 城市的功能化建设作为逆城市化的有效补充
四、公共支出加大对居民出行补贴
(一)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二) 大力扶持准公共交通
五、公共支出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一) 认清教育对劳动收入改进的双重经济学作用
(二) 大力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推迟农村劳动力进入社会
(三) 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对地方普通高校的投入
(四) 重点高校提高社会捐赠收入占教育经费份额
(五) 加大公费留学投入缓解高素质人才的就业压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收入理论[J]. 许涛.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01)
[2]高等教育对中国青年城镇就业机会影响的实证分析[J]. 胡鞍钢,盛欣. 高等教育研究. 2010(12)
[3]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 王国刚. 经济研究. 2010(12)
[4]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英文)[J]. 龚刚,杨光.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04)
[5]我国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究竟是多少[J]. 王志平.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0(06)
[6]现代化战略必须突破“三农”与城市化问题[J]. 任玉岭. 民主与科学. 2010(05)
[7]中国制造业产业的兴衰识别研究[J]. 吴先华,李廉水. 科学学研究. 2010(10)
[8]重构城市体系——论中国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J]. 陆铭.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9]中国如何转型[J]. 胡鞍钢.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05)
[10]区域平衡发展优势理论探讨——城市相互作用理论视角[J]. 袁政.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本文编号:3445157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供需平衡: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
(二) 内需不足是我国当前经济失衡的突出表现
(三) 国民收入分配与扩大内需
(四) 劳动收入与扩大内需
二、研究对象
(一) 国民收入分配
(二) 劳动收入改进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可能的创新
四、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古典经济学的劳动收入理论
(一) 从《蜜蜂的寓言》谈起
(二) 经济自由理论的提出——“经济人”与“看不见的手”
(三) 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劳动收入的理论
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收入理论
(一) 经济自由理论的再发展——“社会人”
(二) 新古典经济学的贡献和局限
(三)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收入的理论
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收入理论
(一) 应对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的流行
(二) 经济自由理论的新发展——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介入
(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关于劳动收入的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收入理论
(一) 揭示而不是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
(二) 从劳动收入理论来看资本主义的本质
(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收入理论的总结
第三章 劳动收入改进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劳资关系对劳动收入改进的影响
(一) 经济活动的核心是人
(二) 当前劳资矛盾的突出表现
(三) 劳资矛盾的根源
(四) 劳资矛盾的出路——注重人的生存和发展
二、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收入改进的影响
(一) 产业结构通过经济量影响劳动收入
(二) 产业结构通过就业量影响劳动收入
三、主体收入分配格局对劳动收入改进的影响
(一) 主体收入分配的核心地位
(二) 主体收入分配中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 人的核心地位在主体收入分配中的体现
第四章 劳动收入改进的主要难点与障碍
一、劳动收入改进困难的根源
二、二元结构障碍与不合理的城市化进程并存
三、三次产业非协调演进
(一) 第一产业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二) 第二产业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三) 第三产业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四) 三次产业非协调演进的总结
四、教育改进劳动收入的作用长期被忽视
(一) 教育对劳动收入改进的作用
(二) 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三)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对我国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收入的作用
(四) 总结与思考
第五章 劳动收入初次改进的理论分析
一、改进型资本收入税的提出
(一) 改进税收政策的国情背景
(二) 不合理的初次分配原则
(三) 改进型资本收入税的提出
二、改进型公共支出政策的提出
(一) 政府收支政策对劳动收入改进的作用
(二) 对主体收入分配中的“三权分立”格局的作用
(三) 对产业结构“三权分立”格局的作用
三、模型的数理表述
(一) 模型中变量的介绍
(二) 模型的简单推理
(三) 模型的基本结论
四、模型表达的主要思想
(一) 模型中“夕阳部门”的界定
(二) 公共支出政策的再阐释
(三) 模型的作用预测
第六章 劳动收入再次改进的理论分析
一、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的结合之一——从城镇化的角度
(一) 两种要素结合途径的提出
(二) 两种要素结合途径的比较
(三) 总结——县域经济是要素结合的有效途径
二、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的结合之二——从产业发展的角度
(一) 我国后危机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二) 发展中小企业是要素结合的有效手段
(三) 宏观经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劳动收入改进
三、宏观经济政策主导城镇功能化建设以改进劳动收入
(一) 当前城镇化进程的难点
(二) 城镇功能化发展战略的提出
(三) 生产型城市与消费型城市区别发展与劳动收入改进
四、宏观经济政策对居民出行的补贴以改进劳动收入
(一) 城市居民出行的准公共产品特性
(二) 大力发展准公共交通与劳动收入改进
五、宏观经济政策对教育的扶持以改进劳动收入
(一)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与劳动收入改进
(二) 地方普通高校发展与劳动收入改进
(三) 重点高校拓宽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与劳动收入改进
(四) 公派留学发展与劳动收入改进
第七章 劳动收入改进的方法与途径
一、实行改进型资本收入税
二、产业政策推动劳动收入改进
(一)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二)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三) 进一步放开国有经济中可以民营的部门
三、丰富城市化路径推动劳动收入改进
(一)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二) 将农民就地城市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
(三) 推动超大型城市逆城市化进程
(四) 城市的功能化建设作为逆城市化的有效补充
四、公共支出加大对居民出行补贴
(一)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二) 大力扶持准公共交通
五、公共支出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一) 认清教育对劳动收入改进的双重经济学作用
(二) 大力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推迟农村劳动力进入社会
(三) 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对地方普通高校的投入
(四) 重点高校提高社会捐赠收入占教育经费份额
(五) 加大公费留学投入缓解高素质人才的就业压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收入理论[J]. 许涛.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01)
[2]高等教育对中国青年城镇就业机会影响的实证分析[J]. 胡鞍钢,盛欣. 高等教育研究. 2010(12)
[3]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 王国刚. 经济研究. 2010(12)
[4]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英文)[J]. 龚刚,杨光.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04)
[5]我国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究竟是多少[J]. 王志平.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0(06)
[6]现代化战略必须突破“三农”与城市化问题[J]. 任玉岭. 民主与科学. 2010(05)
[7]中国制造业产业的兴衰识别研究[J]. 吴先华,李廉水. 科学学研究. 2010(10)
[8]重构城市体系——论中国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J]. 陆铭.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9]中国如何转型[J]. 胡鞍钢.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05)
[10]区域平衡发展优势理论探讨——城市相互作用理论视角[J]. 袁政.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本文编号:3445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44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