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莞惠”经济圈城市用地演变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11-07 18:25
城市产业是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和城市用地演化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城市用地形态和布局的发展却具有相对滞后性。因此,为了给产业结构转型提供空间支撑,必须探究城市产业与土地资源结构、形态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才能优化土地配置,对城市用地结构做出预先调控。 本文以“深莞惠”经济圈作为研究区,通过研究区1990、1999、2005和2008年的Landsat TM/ETM和SPOT5遥感影像数据以及统计数据,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和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对城市用地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信息熵、城市紧凑度及格网自相关系数进行定量计算,对比分析“深莞惠”经济圈三城市18年间城市用地的演变;进而从产业发展阶段、土地经济密度、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三方面分析研究区城市用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深莞惠”经济圈内三个城市用地的演变都反映了产业政策的调整过程,而城市用地形态格局对产业发展也有影响。1990到1999年是深圳和东莞外延式扩展最快的阶段,土地信息熵均在1999年达到了最高,深圳带状聚集发展的结构形成,城市紧凑度跨越式进入更紧凑阶段,东莞则呈现“低...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 城市用地演变研究的内容
2.3.1 城市用地演变的整体模式
2.3.2 城市用地演变的影响因素
2.3.3 城市用地规模研究
2.3.4 城市用地的演变机制
2.3.5 城市用地演变的定量分析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深圳
3.1.2 东莞
3.1.3 惠州
3.2 数据来源
3.2.1 遥感数据
3.2.2 经济数据
3.2.3 其他数据
第四章 技术路线、方法和数据处理
4.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4.2 相关指标介绍
4.2.1 城市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指数
4.2.2 信息熵
4.2.3 城市紧凑度指数
4.2.4 格网自相关系数
4.3 遥感数据处理
4.3.1 遥感数据特征
4.3.2 Landsat 遥感数据处理
4.3.3 SPOT 5 遥感数据处理
4.3.4 影像分类精度评估与数据检验
4.3.5 分类后处理
第五章 深莞惠经济圈城市用地的演变
5.1 城市用地演变过程
5.2 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
5.3 城市紧凑度分析
5.4 格网自相关系数分析
5.4.1 1990 年格网自相关系数对比分析
5.4.2 1999 年格网自相关系数对比分析
5.4.3 2005 年格网自相关系数对比分析
5.4.4 2008 年格网自相关系数对比分析
5.4.5 1990 到2008 年格网自相关系数演进分析
第六章 深莞惠经济圈城市用地演变和产业发展的关系
6.1 城市用地演变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6.1.1 深圳的产业结构和城市用地演变的关系
6.1.2 东莞的产业结构和城市用地演变的关系
6.1.3 惠州的产业结构和城市用地演变的关系
6.2 土地经济密度变化和城市用地演变的关系
6.3 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
6.3.1 脱钩理论介绍
6.3.2 深莞惠经济圈的脱钩关系比较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关于深莞惠城市用地演变与产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7.2 关于深莞惠一体化融合与互补共赢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著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信息熵和均衡度的城市土地利用比较研究[J]. 任疆. 山西建筑. 2010(32)
[2]基于RS与GIS的宁波市鄞州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 戴梁,刘明超. 地理空间信息. 2010(04)
[3]基于熵值法的城市紧凑度综合测度及其调控对策研究——以广西为例[J]. 秦成,毛蒋兴,车良革. 规划师. 2010(08)
[4]基于信息熵和灰关联分析的县域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以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为例[J]. 文博,夏敏.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5)
[5]基于GIS的四平市城市扩展遥感分析[J]. 尹芳,冯敏,钟凤,李秀霞.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0(02)
[6]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分析[J]. 雷征,董捷.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02)
[7]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分析——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例[J]. 郑敏,陈健飞. 广东农业科学. 2010(03)
[8]基于脱钩理论的广州市耕地消耗与经济增长总量评估[J]. 冯艳芬,王芳.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0(01)
[9]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熵值时序分析[J]. 谭洁,朱红梅,金卫华. 经济地理. 2010(01)
[10]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J]. 钟太洋,黄贤金,王柏源. 自然资源学报. 2010(01)
博士论文
[1]市场力作用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和机制研究[D]. 郭广东.同济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重庆市主城区空间形态研究[D]. 张红梅.西南大学 2010
[2]珠江三角洲核心区与外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对比分析[D]. 王卫.广州大学 2010
[3]城市形态分形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高蓝.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4]RS/GIS技术支持下泉州与高雄地区LUCC对比分析[D]. 郑荣宝.福建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04181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 城市用地演变研究的内容
2.3.1 城市用地演变的整体模式
2.3.2 城市用地演变的影响因素
2.3.3 城市用地规模研究
2.3.4 城市用地的演变机制
2.3.5 城市用地演变的定量分析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深圳
3.1.2 东莞
3.1.3 惠州
3.2 数据来源
3.2.1 遥感数据
3.2.2 经济数据
3.2.3 其他数据
第四章 技术路线、方法和数据处理
4.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4.2 相关指标介绍
4.2.1 城市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指数
4.2.2 信息熵
4.2.3 城市紧凑度指数
4.2.4 格网自相关系数
4.3 遥感数据处理
4.3.1 遥感数据特征
4.3.2 Landsat 遥感数据处理
4.3.3 SPOT 5 遥感数据处理
4.3.4 影像分类精度评估与数据检验
4.3.5 分类后处理
第五章 深莞惠经济圈城市用地的演变
5.1 城市用地演变过程
5.2 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
5.3 城市紧凑度分析
5.4 格网自相关系数分析
5.4.1 1990 年格网自相关系数对比分析
5.4.2 1999 年格网自相关系数对比分析
5.4.3 2005 年格网自相关系数对比分析
5.4.4 2008 年格网自相关系数对比分析
5.4.5 1990 到2008 年格网自相关系数演进分析
第六章 深莞惠经济圈城市用地演变和产业发展的关系
6.1 城市用地演变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6.1.1 深圳的产业结构和城市用地演变的关系
6.1.2 东莞的产业结构和城市用地演变的关系
6.1.3 惠州的产业结构和城市用地演变的关系
6.2 土地经济密度变化和城市用地演变的关系
6.3 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
6.3.1 脱钩理论介绍
6.3.2 深莞惠经济圈的脱钩关系比较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关于深莞惠城市用地演变与产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7.2 关于深莞惠一体化融合与互补共赢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著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信息熵和均衡度的城市土地利用比较研究[J]. 任疆. 山西建筑. 2010(32)
[2]基于RS与GIS的宁波市鄞州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 戴梁,刘明超. 地理空间信息. 2010(04)
[3]基于熵值法的城市紧凑度综合测度及其调控对策研究——以广西为例[J]. 秦成,毛蒋兴,车良革. 规划师. 2010(08)
[4]基于信息熵和灰关联分析的县域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以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为例[J]. 文博,夏敏.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5)
[5]基于GIS的四平市城市扩展遥感分析[J]. 尹芳,冯敏,钟凤,李秀霞.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0(02)
[6]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分析[J]. 雷征,董捷.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02)
[7]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分析——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例[J]. 郑敏,陈健飞. 广东农业科学. 2010(03)
[8]基于脱钩理论的广州市耕地消耗与经济增长总量评估[J]. 冯艳芬,王芳.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0(01)
[9]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熵值时序分析[J]. 谭洁,朱红梅,金卫华. 经济地理. 2010(01)
[10]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J]. 钟太洋,黄贤金,王柏源. 自然资源学报. 2010(01)
博士论文
[1]市场力作用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和机制研究[D]. 郭广东.同济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重庆市主城区空间形态研究[D]. 张红梅.西南大学 2010
[2]珠江三角洲核心区与外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对比分析[D]. 王卫.广州大学 2010
[3]城市形态分形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高蓝.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4]RS/GIS技术支持下泉州与高雄地区LUCC对比分析[D]. 郑荣宝.福建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04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704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