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20:14

  本文关键词: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两个大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保证就业的充分作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目标。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本文选取了我国东部地区来系统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文章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这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论文的研究框架以及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这部分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定义与产业的分类方法、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规模效应及其度量指标、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结构效应及其度量指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劳动力变化的相关理论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的现状分析。本文主要从构成比重与增长率两个方面分析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的现状。得出的主要结论:(1)目前来看,东部地区产值构成总体上表现为“2-3-1”的格局,但是向“3-2-1”格局转变的趋势明显,产业结构转变的顺序为“1→2→3”。(2)现阶段,东部地区就业构成总体上表现为“2-3-1”的格局,就业结构转变的顺序为“1→2→3”。第四部分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运用了对比分析、就业弹性系数分析、结构偏离度分析的方法。得出的主要结论:(1)第一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有明显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较为稳定,但后劲不足;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有上升的趋势,但还有待提高。(2)第一产业负偏离严重,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程度较大。第二、三产业呈正偏离,但表现出降低的趋势,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是不断增强的。第五部分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计量分析。这部分内容中笔者将东部地区就业量、总的结构偏离度分别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建立VAR模型,用到的主要的分析方法有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得到的结论:(1)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是就业量的格兰杰原因,会对就业规模造成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速度以及就业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变动过快,产业波动过于剧烈,短期内减少就业的作用十分强烈。(2)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是总偏离度的格兰杰原因,会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程度造成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对总结构偏离度有负向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对总结构偏离度有正向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过快,产业波动过于剧烈,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程度增强。第六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在这部分内容中笔者试图根据结论提出一些拙见,力图使东部地区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满足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又符合东部地区劳动力的现实情况,并且为全国一些其他类似的发达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关系的研究提供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东部地区 产业结构 就业效应 就业弹性 结构偏离度 VAR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F249.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0 绪论13-19
  • 0.1 选题背景13
  • 0.2 选题意义13-14
  •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14-17
  • 0.3.1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规模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综述14-15
  • 0.3.2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结构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综述15-17
  • 0.4 论文框架17
  • 0.5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17-19
  • 1 理论分析19-25
  • 1.1 产业结构的定义及产业的分类19
  • 1.2 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界定及度量指标的说明19-22
  • 1.2.1 就业规模效应的界定及其度量指标的说明19-21
  • 1.2.2 就业结构效应的界定及其度量指标的说明21-22
  • 1.3 产业结构演变及产业结构演变中劳动力变化的相关理论22-25
  • 1.3.1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22-23
  • 1.3.2 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23-25
  • 2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的现状分析25-35
  • 2.1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26-30
  • 2.1.1 东部地区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分析26-28
  • 2.1.2 东部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率分析28-30
  • 2.2 东部地区就业现状分析30-35
  • 2.2.1 东部地区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析30-32
  • 2.2.2 东部地区三次产业就业增长率分析32-35
  • 3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分析35-44
  • 3.1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对比分析35-38
  • 3.1.1 三次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分析35-36
  • 3.1.2 产业结构转换与就业结构转换的协调性分析36-38
  • 3.2 就业弹性系数分析38-40
  • 3.2.1 根据弧弹性定义计算的就业弹性系数分析38-39
  • 3.2.2 根据点弹性定义计算的就业弹性系数分析39-40
  • 3.3 结构偏离度分析40-44
  • 4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计量分析44-53
  • 4.1 数据指标的选取与模型的选取44-45
  • 4.1.1 数据指标的选取44-45
  • 4.1.2 模型的选取45
  • 4.2 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规模效应计量分析45-49
  • 4.2.1 VAR模型的构建与稳定性检验45-46
  • 4.2.2 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检验46-48
  • 4.2.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48-49
  • 4.3 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结构效应计量分析49-53
  • 4.3.1 VAR模型的构建与稳定性检验49-50
  • 4.3.2 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检验50-51
  • 4.3.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51-53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53-57
  • 5.1 结论53-54
  • 5.1.1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现状分析结论53
  • 5.1.2 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分析结论53-54
  • 5.1.3 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计量分析结论54
  • 5.2 政策建议54-57
  • 5.2.1 加快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出正当其时54-55
  • 5.2.2 继续发挥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优势是当务之急55
  • 5.2.3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重中之重55-56
  • 5.2.4 产业结构调整“进”中求“稳”,,降低对就业的负效应56-57
  • 参考文献57-60
  • 致谢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向英;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之研究[J];中国统计;2003年08期

2 刘娅;八十年代以来美、日产业结构调整及启示[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3 董正信,尹彦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市场和政府[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殷建国;;浅谈扩大内需与产业结构调整[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刘淑兰;;解析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年33期

6 鲁宇红;;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许国富;;稳粮抓钱奔小康——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J];湖北社会科学;1992年05期

8 刘继祥;;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机遇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09期

9 贾文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切忌一哄而上[J];农村成人教育;2000年08期

10 杨燕;产业结构调整对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月f;;关于深圳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看法[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舒建玲;;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与企业的地位及作用的分析[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3 温国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4 王呈祥;董良利;白志良;田森林;王良群;李占录;;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岑树田;;浅析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境与对策[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6 江沛沛;;信息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玉辉;;陕西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信贷支持效应分析[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8 王晓君;;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的和谐发展[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左学金;周冯琦;;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坚红;熊世飞;;关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额尼日乐图 李青锋;前三季度杭锦旗农牧民工资性现金收入增加814元[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2 谢传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思考与对策[N];淮南日报;2010年

3 通讯员 冯燕 吕迁 本报记者 贾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新突破[N];河北经济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程晖 冯燕 李慧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抢占发展新制高点[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5 通讯员 张步乾 张楠 记者 王文珩;外资助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N];廊坊日报;2013年

6 黄水成;平和招“大”商促产业结构调整[N];闽南日报;2013年

7 记者 任杰;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N];营口日报;2013年

8 本报评论员;抓产业结构调整 促经济转型升级[N];天津日报;2013年

9 记者 马云;产业结构调整促我州经济跨越腾飞[N];甘南日报(汉文版);2013年

10 记者 岳晋峰;营改增提速山西产业结构调整[N];山西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慧敏;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 马晓国;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3 康彦彦;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徐铁骏;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祁杭峰;基于主导产业选择的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顾为东;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本支持战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7 陆诤岚;资源约束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与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王明寿;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务输出与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田海宽;基于京津走廊经济发展的廊坊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陈永奇;欠发达地区技术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兵;盘锦市八万公顷芦苇湿地生态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孙豪;金融支持张掖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3 张志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4 彭芸蕾;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参与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黄鑫;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惠州市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琪;老龄化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7 王云昊;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8 文冰心;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路径研究[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9 程永静;低碳经济试阈下太原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闫峰峰;转型跨越目标下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方式[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26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826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0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