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毕节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1 05:07
毕节试验区的建立和试验,是在贫困地区实践科学发展的率先探索。今天的毕节试验区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站在了跨越发展的新起点。深入推进毕节试验,不断丰富和完善"毕节模式"的科学内涵,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成功示范,为"同心"思想的贯彻提供特殊的实践平台,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重要启迪,是摆在毕节试验区人面前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从欠发达地区与毕节、"毕节模式"的科学内涵、实践价值以及现实启示等方面对"毕节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加深对"毕节模式"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更好地发挥"毕节模式"的示范效应,提高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
【文章页数】:18 页
【文章目录】:
一、欠发达地区与毕节
(一)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环境 (现状)
1. 反贫困:欠发达地区发展面临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问题
2.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基础、制约因素
(二) 试验区建立之初的毕节
1. 恶性怪圈: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
2.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3. 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经济水平低
(三) 毕节试验区的建立
二、“毕节模式”的科学内涵
(一) 对“毕节模式”内涵的基本认识
1. 发展定位上:解决同类型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相关问题
2. 发展理念上:科学发展的试验场, 先行先试
3. 发展优势上: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中央领导的持续关注, 统一战线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竭力帮扶
4. 发展路径上:扶贫与开发同步, 生态恢复与经济建设共融, 人口控量与人力提质并行
5. 发展动力上:发动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借助外力
6. 发展目标上:脱贫致富, 和谐小康
(二) “毕节模式”的发展阶段和产生的特殊机理 (背景)
1. 贫困的现实是寻求发展的原始动力
2. 科学发展理念是试验区设计定位的理论支撑
3. 改革的深入是“毕节试验”的客观前提
4. 实践的探索是“毕节经验”形成的先决条件
5. 求发展的愿望是“毕节精神”诞生的历史必然
(三) “毕节模式”形成的原因
1. 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2. 从“安于现状”到“穷则思变”的根本性转变
3. 从“固步自封”到“开放思维”的根本性转变
4. 从“墨守成规”到“先行先试”的根本性转变
5. 从“盲目发展”到“科学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6. 从“小富即安”到“后发赶超”的根本性转变
7. 从“思想自为”到“实践自觉”的根本性转变
(四) “毕节模式”的理论内核
1. 示范探路是“毕节模式”的目标定位
2. 毕节试验是“毕节模式”的现实土壤
3. 毕节经验是“毕节模式”的理论支撑
4. 毕节精神是“毕节模式”的思想灵魂
5. 合作共建是“毕节模式”的政治特色
6. 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是“毕节模式”的基本定义
(五) “毕节模式”的表现形式和显著特征
1.“毕节模式”的表现形式
2.“毕节模式”的显著特征
三、“毕节模式”的实践价值
(一) “毕节模式”是党和政府在欠发达区域发展中实证性检验的成功典范
1. 三大主题是科学发展观的雏形和萌芽, 实质上是科学发展观的毕节版
2.“毕节模式”是科学发展理念的“先期实践”
3.“毕节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客观印证”
4.“毕节模式”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二) “毕节模式”作为新时期多党合作的光辉典范,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政党制度理论宝库的重要拓展
1.“毕节模式”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毕节模式”为统一战线加强自身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
3.“毕节模式”把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内容和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4.“毕节模式”把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方式和领域拓展到一个新的境界
5.“毕节模式”为统一战线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三) “毕节模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的特殊体现
1.“毕节模式”实践探索伊始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 并融入试验
2.“毕节模式”切实把试验区的跨越发展和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3.“毕节模式”切实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艰苦奋斗、拼搏争先的毕节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 进一步打牢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4.“毕节模式”蕴含了统一战线、多党合作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四、“毕节模式”的现实启示
(一) 坚持尊重规律、解放思想、依靠群众、先行先试是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活力源泉
(二) 坚持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欠发达地区推动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试验之本, 以扩大开放为跨越之路是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力量之源
(四) 坚持利益均衡、和谐共生、协调包容是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永恒追求
本文编号:4022080
【文章页数】:18 页
【文章目录】:
一、欠发达地区与毕节
(一)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环境 (现状)
1. 反贫困:欠发达地区发展面临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问题
2.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基础、制约因素
(二) 试验区建立之初的毕节
1. 恶性怪圈: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
2.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3. 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经济水平低
(三) 毕节试验区的建立
二、“毕节模式”的科学内涵
(一) 对“毕节模式”内涵的基本认识
1. 发展定位上:解决同类型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相关问题
2. 发展理念上:科学发展的试验场, 先行先试
3. 发展优势上: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中央领导的持续关注, 统一战线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竭力帮扶
4. 发展路径上:扶贫与开发同步, 生态恢复与经济建设共融, 人口控量与人力提质并行
5. 发展动力上:发动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借助外力
6. 发展目标上:脱贫致富, 和谐小康
(二) “毕节模式”的发展阶段和产生的特殊机理 (背景)
1. 贫困的现实是寻求发展的原始动力
2. 科学发展理念是试验区设计定位的理论支撑
3. 改革的深入是“毕节试验”的客观前提
4. 实践的探索是“毕节经验”形成的先决条件
5. 求发展的愿望是“毕节精神”诞生的历史必然
(三) “毕节模式”形成的原因
1. 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2. 从“安于现状”到“穷则思变”的根本性转变
3. 从“固步自封”到“开放思维”的根本性转变
4. 从“墨守成规”到“先行先试”的根本性转变
5. 从“盲目发展”到“科学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6. 从“小富即安”到“后发赶超”的根本性转变
7. 从“思想自为”到“实践自觉”的根本性转变
(四) “毕节模式”的理论内核
1. 示范探路是“毕节模式”的目标定位
2. 毕节试验是“毕节模式”的现实土壤
3. 毕节经验是“毕节模式”的理论支撑
4. 毕节精神是“毕节模式”的思想灵魂
5. 合作共建是“毕节模式”的政治特色
6. 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是“毕节模式”的基本定义
(五) “毕节模式”的表现形式和显著特征
1.“毕节模式”的表现形式
2.“毕节模式”的显著特征
三、“毕节模式”的实践价值
(一) “毕节模式”是党和政府在欠发达区域发展中实证性检验的成功典范
1. 三大主题是科学发展观的雏形和萌芽, 实质上是科学发展观的毕节版
2.“毕节模式”是科学发展理念的“先期实践”
3.“毕节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客观印证”
4.“毕节模式”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二) “毕节模式”作为新时期多党合作的光辉典范,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政党制度理论宝库的重要拓展
1.“毕节模式”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毕节模式”为统一战线加强自身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
3.“毕节模式”把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内容和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4.“毕节模式”把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方式和领域拓展到一个新的境界
5.“毕节模式”为统一战线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三) “毕节模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的特殊体现
1.“毕节模式”实践探索伊始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 并融入试验
2.“毕节模式”切实把试验区的跨越发展和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3.“毕节模式”切实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艰苦奋斗、拼搏争先的毕节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 进一步打牢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4.“毕节模式”蕴含了统一战线、多党合作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四、“毕节模式”的现实启示
(一) 坚持尊重规律、解放思想、依靠群众、先行先试是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活力源泉
(二) 坚持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欠发达地区推动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试验之本, 以扩大开放为跨越之路是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力量之源
(四) 坚持利益均衡、和谐共生、协调包容是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永恒追求
本文编号:4022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402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