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辽宁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时空综合测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8 18:01

  本文关键词:辽宁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时空综合测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时空综合测度模型基础上,结合GIS、AHP及重心位移法等技术,对辽宁省各地市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时空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辽宁省各地市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总体上体现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部分地市具有一定的波动,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总体上体现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多数地市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但上升空间较小,且部分地市起伏波动较大。大部分地市的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总体上相对较高,而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相对较低。这一表面看来的良好发展态势实际上是一种相对不健全的发展模式。东南部地区相对来说是可持续协调度和发展度的高密度区域,其协调性较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发展步调较为一致,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较强,发展速度也较快。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中国西部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GIS 生态 经济 辽宁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112;41471116;41301652)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304FKCA067) 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NWNU-LKQN-10-20)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在以资源消耗、粗放型经营为特征的生产体系和以高消费生活资料为主的生活体系构成的传统发展模式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使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持续[1-2]。因此,可持续发展理念顺势而生,并逐渐深入人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慧娟;李振山;王涛;;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型[J];地理科学;2007年02期

2 乔家君,李小建;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1期

3 冯宗宪;黄建山;;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02期

4 薛冰;鹿晨昱;耿涌;刘竹;张伟伟;李春荣;;中国低碳城市试点计划评述与发展展望[J];经济地理;2012年01期

5 曹利军;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世界观和价值观[J];科技导报;1997年01期

6 杨冕;陈兴鹏;薛冰;;中国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测度的比较[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7 鹿晨昱;张琳;薛冰;于晓曼;张黎明;耿涌;;省级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空间测度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8 薛冰;张琳;任婉侠;鹿晨昱;耿涌;张黎明;;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沈阳经济区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9 黄建山;冯宗宪;;陕西省社会经济重心与环境污染重心的演变路径及其对比分析[J];人文地理;2006年04期

10 叶文虎,,栾胜基;论可持续发展的衡量与指标体系[J];世界环境;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显元;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2 李天星;;浅析实现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民族精神[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3 李俊峰,焦华富;欠发达地区县域重点小城镇遴选及其发展模式——以安徽省庐江县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4 许国根;许萍萍;;可持续性发展指标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6期

5 姚静;杨辉;张玲;;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4期

6 刘沙;;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研究——以攀枝花市生态经济系统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5期

7 方建德;杨扬;熊丽;;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比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8期

8 李成茂,马履一,王小平;密云水库集水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调控对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9 王巧慧,黄斌;自然内在价值新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吴殿廷;何龙娟;任春艳;;从可持续发展到协调发展——区域发展观念的新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汪洋;景玎;冯民;于宏民;;沈阳市自然资源评价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乔家君;;河南省城镇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分析[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3 马文学;;阿木尔林业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与分析[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C];2008年

4 胡琳;苏静;张侠;王琦;张文静;;陕西经济重心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重心路径演变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5 侯先荣;;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渊源[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李艳双;韩文秀;曾珍香;;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探讨[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车乐;邓小兵;;“生态世博”规划导引:从概念走向体系[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若曦;薛波;;浅析指标体系在生态城市规划控制中的应用——以曹妃甸生态城指标体系设计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文静;;生态文明及其指标体系研究述评[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罗其友;刘洋;高明杰;;我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分析[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郑晶;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小南;河南省铝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王锦;环境法律责任与制裁手段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杨畅;基于政府绩效评估的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8 姜涛;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孙立成;区域食物—能源—经济—环境—人口(FEEEP)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方勤敏;资源生态经济视角下的企业资源效率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湖北省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依凡;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中起;国家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姜洋;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5 万婧璐;南昌市可持续发展状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祝建霞;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陈长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唐瑞周;大理古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徐国伟;宿州市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潘慧玲;内蒙古阿拉善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存德;;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系统途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年S1期

2 王爱兰;;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及潜能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5期

3 赵军,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1年03期

4 袁晓玲;张薇;景行军;;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6期

5 樊杰,盛科荣;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的经济基础分析[J];城市规划;2004年01期

6 包玉海,乌兰图雅,香宝,赵晓丽;内蒙古耕地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4期

7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8 周嘉;尚金城;谢远云;;绥化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趋势分析[J];地理科学;2006年04期

9 李秀彬;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10 许学强,张俊军;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地理学报;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崇明;中国现代化进程测度与分析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2 安世虎;聂培尧;贺国光;;节点赋权网络中节点重要性的综合测度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3 郭萍;;我国城市化综合测度的实证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4 吴文佳;高斯瑶;吴殿廷;;北京市城市化水平演变进程的综合测度[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22期

5 张军涛;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综合测度[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4期

6 石继广;梅世强;;基于新会计准则模糊综合测度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梁振民;陈才;刘继生;梅林;;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层级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3年08期

8 渠爱雪;;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01期

9 巢奎鹏;宗鹏;;属性综合测度模型在顾客满意度测评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7年10期

10 巢奎鹏;宗鹏;;顾客满意度测评的属性综合测度模型[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1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静;江苏省土地城市化综合测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辽宁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时空综合测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4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494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2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