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本文关键词:走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标志着中国经济经过长时期的酝酿和准备,正在实质性地转向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是发展中的调整和调整中的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过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体现新常态的根本性特征和推动新常态形成与发展的逻辑主线,这既是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将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新常态一旦形成并在实践中展开,其时空意义必然会超越经济领域而成为具有一定整体性的社会现象。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关键词】: 新常态 经济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 战略机遇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分类号】:F124
【正文快照】: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标志着中国经济经过长时期的酝酿和准备,正在实质性地转向新的发展阶段,这既是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必将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一“新常态”(New Normal)一词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陆南泉;苏联走近衰亡的勃列日涅夫时期[J];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06期
2 景维民;郎梦圆;;苏联、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俄罗斯学刊;2011年03期
3 孙剑;李惠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与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02期
4 卫兴华;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5 潘石;苏联“劳动力短缺”问题剖析[J];世界经济;1987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苑爽;;论勃列日涅夫时期“军工综合体集团”对苏联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王浩;;河南省县域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3 曾祥炎;危兆宾;郭红卫;;中国地方组织内部劳动力市场特征与激励机制改革[J];长白学刊;2008年04期
4 李宇青;宋兴发;魏学金;;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中国的当代价值[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王小刚;;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冯石岗;姚志倩;李潇潇;;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06期
7 任秉元;张诗曼;;略论完善市场体系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财经界;2010年01期
8 薛鹏;;节能减排的一个宏观解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9期
9 杜两省;王晓姝;陈太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系统[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7期
10 陈志友;产业结构的成长趋势成长阶段和成长模式[J];安徽财贸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雄军;刘平青;林云;;经济转型中的国有、外资与民营企业领导方式调查——基于领导方式对员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与比较[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朱承亮;岳宏志;;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的历史变迁与地区差异[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3 王福兴;祝莹莹;;平流暗涌,不进则退——回眸盛衰转折关键的勃列日涅夫时期[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1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晔;中国高校专利产出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焦应达;苏联法学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钱良信;金融发展、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D];安徽大学;2011年
4 余昌龙;技术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周杰琦;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赵可;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阳光辉;科技创新市场的国家干预法律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谭明军;国有资本投资综合效益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10 张顺;公民权利视角下的中国农民民生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鹏;中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1985-2009)[D];南开大学;2011年
2 王鹏;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陶东冬;俄罗斯社会文化变迁与地志博物馆陈列内容调适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汝凤;中国西部边疆资源型经济锁定与消解[D];云南大学;2011年
5 方伟;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别暄;我国公共投资最优规模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常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张兵兵;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兰州商学院;2011年
9 施兰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油气工业的发展及其影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10 梅春才;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的商界精英[D];吉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南泉;苏联走近衰亡的勃列日涅夫时期[J];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06期
2 戚文海;经济转轨十年: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探析[J];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04期
3 胡仁霞;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体制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02期
4 关雪凌;;俄罗斯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04期
5 邢玉升;;论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年02期
6 徐葵;勃列日涅夫年代:苏联走向衰亡的关键性转折时期[J];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01期
7 秦葆世;;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问题[J];今日苏联东欧;1983年01期
8 任保平;钞小静;;论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7期
9 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10 张卓元;;“十一五”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J];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煜琳;;“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嬗变[J];企业家天地;2005年12期
2 邓红泉,曾令秋;关于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若干思考[J];经济界;2005年03期
3 张卓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深化改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06期
4 康纪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5年08期
5 杨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J];特区经济;2005年07期
6 张卓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深化改革[J];中国物价;2005年07期
7 匡国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J];理论月刊;2005年09期
8 岑倩青;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要义[J];商场现代化;2005年17期
9 程津培;走中国特色的科技自主创新之路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J];中国基础科学;2005年05期
10 李方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税务;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继瑞;;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探讨[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2 张宗斌;马静;;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人本视角[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3 李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现阶段必须克服的几个问题[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4 王占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科学发展[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5 王乃静;路晶;;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6 孙晋都;刘晓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进一步深化改革[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7 宋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及措施[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8 陈征;;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9 颜鹏飞;;略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10 李建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辩证思考[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光春;抓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N];河南日报;2006年
2 吴敏;解决制度缺损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N];福建日报;2005年
3 孙维林;关于国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N];工人日报;2000年
4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 韩保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N];解放军报;2005年
5 陈毅然 徐琪忠;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献策[N];解放日报;2005年
6 常修泽;新阶段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N];经济日报;2005年
7 王元璋 游泳;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N];经济日报;2005年
8 记者 崔克亮;选择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尤为重要[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9 省政协副主席 林书香;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N];联合日报;2005年
10 黄鹤群(作者系市委副秘书长);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N];南通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祖继;制度视角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李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钟春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利益博弈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宗兆礼;转型经济增长方式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戴书松;无形资本投资、价值创造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6 佟雪铭;基于经济增长方式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邱竞;北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8 杨斌;资源约束下的节约型社会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朱津鹏;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内涵及其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冉祥壬;山东省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4 胡林林;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奎;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鹏;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尹三强;甘肃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裴辉儒;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选择[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淑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10 吴明哲;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D];厦门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走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8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498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