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分析及收敛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17:15

  本文关键词:中国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分析及收敛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强度 区域差异 驱动因素 收敛性


【摘要】:节能减排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任务,低碳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人均碳排放首超欧盟,加快国内低碳转型迫在眉睫。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碳减排工作,在2014年11月的APEC中美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政府首次承诺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表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但是,我国国土面积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区域碳排放差异巨大,一刀切的碳减排政策并不适用于所有区域,碳减排必须分区域进行。本研究基于低碳经济、非均衡发展和经济增长收敛等理论,通过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驱动因素以及收敛态势进行深入研讨,为我国实现2020年碳强度下降目标,制定区域差异化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论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研究碳强度及碳排放收敛性的文献,在测算1997-2012年我国30个省市的碳强度基础上,利用标准差和泰尔指数分析了我国的区域碳强度差异;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探讨我国碳强度驱动因素;采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模型研究了我国碳强度的区域收敛性;最后,结合实证研究,提出差异化碳减排路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碳强度的格局分析和区域差异研究显示:1997-2012年期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碳强度状态稳定基本维持在4.0以下,两者都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点;全国碳强度差异巨大,但存在缩小趋势;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对全国碳强度差异的贡献率最高,北部沿海地区的碳强度差异贡献率近几年来不断升高,因此,要重点解决这三个区域内部的碳强度差异来缩小整体差异。2、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的碳强度驱动因素分析显示:在1997-2012年之间,人口总量的增长、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强度的持续降低、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推动碳强度下降,城市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会增加碳强度,因此,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时必须考虑通过多种途径来降低碳排放强度。3、基于收敛模型的碳强度收敛性研究显示:在1997-2012年之间,全国碳强度不存在σ收敛,存在条件β收敛和绝对β收敛,但绝对β收敛趋势微弱,持续的政策干预对于碳强度差异的缩小必不可少;西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及东部沿海地区的碳强度存在σ收敛,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及西北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其中,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表现出了迅猛的碳强度下降速度;同时,东北、北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北地区存在条件β收敛,8个指标对碳强度收敛的影响分区域而异,未来的减排政策必须对症下药,充分发挥区域自主性和灵活性。4、最后,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提出我国目前碳减排的可能路径:多渠道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重心,降低能源强度;多途径促进技术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多思路规划低碳城市,加强低碳人才培养。
【关键词】:碳强度 区域差异 驱动因素 收敛性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5;X3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8-11
  • 1.1.1 研究背景8-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1-14
  • 1.2.1 碳强度文献综述11-12
  • 1.2.2 收敛性文献综述12-14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14-15
  • 1.3.1 研究思路14-15
  • 1.3.2 研究内容15
  • 1.4 本文创新点15-16
  •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16-22
  • 2.1 碳减排理论基础16-19
  • 2.1.1 低碳经济理论16-17
  • 2.1.2 生态经济学理论17-18
  • 2.1.3 非均衡发展理论18-19
  • 2.2 收敛研究的理论基础19-22
  • 2.2.1 收敛性的概念及检验方程19-21
  • 2.2.2 收敛性研究的扩展性21-22
  • 第三章 多尺度碳强度区域差异研究22-36
  • 3.1 碳强度的界定与测算说明22-23
  • 3.1.1 碳强度的内涵22
  • 3.1.2 碳强度的测算说明22-23
  • 3.2 多尺度碳强度格局分析23-29
  • 3.2.1 基于全国尺度的碳强度格局分析23-25
  • 3.2.2 基于区域尺度的碳强度格局分析25-27
  • 3.2.3 基于省际尺度的碳强度格局分析27-29
  • 3.3 碳强度区域差异的演化分析29-35
  • 3.3.1 区域差异的测度指标29-31
  • 3.3.2 碳强度区域差异的演化过程31-35
  • 3.4 本章小结35-36
  • 第四章 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的碳强度驱动因素分析36-46
  • 4.1 STIRPAT扩展模型构建36-39
  • 4.1.1 模型介绍36
  • 4.1.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36-39
  • 4.2 碳强度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39-45
  • 4.2.1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结果39-41
  • 4.2.2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41-42
  • 4.2.3 数据模型结果的比较研究42-45
  • 4.3 本章小结45-46
  • 第五章 区域碳强度收敛性研究46-56
  • 5.1 σ收敛研究46-49
  • 5.1.1 方法介绍46
  • 5.1.2 σ收敛分析46-49
  • 5.2 绝对β收敛研究49-51
  • 5.2.1 方法介绍49
  • 5.2.2 绝对β收敛分析49-51
  • 5.3 条件β收敛研究51-54
  • 5.3.1 方法介绍51
  • 5.3.2 条件β收敛分析51-54
  • 5.4 本章小结54-56
  • 第六章 碳减排路径分析及对策研究56-66
  • 6.1 多渠道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56-59
  • 6.1.1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56-57
  • 6.1.2 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57-59
  • 6.2 调整区域经济发展重心,降低能源强度59-61
  • 6.2.1 经济发展重心的调整59
  • 6.2.2 能源强度的降低59-61
  • 6.3 多途径促进技术发展,扩大对外开放61-63
  • 6.3.1 科技力量的综合提高61-62
  • 6.3.2 对外开放程度的合理提升62-63
  • 6.4 多思路规划低碳城市,加强低碳人才培养63-64
  • 6.4.1 低碳城市的合理规划63
  • 6.4.2 低碳人才的培养63-64
  • 6.5 本章小结64-66
  • 主要结论与展望66-68
  • 主要结论66-67
  • 展望67-68
  • 致谢68-69
  • 参考文献69-73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纪录;;中国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排放研究——基于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7期

2 石风光;;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源泉的收敛机制分析[J];财贸研究;2013年01期

3 孙晓羽;支大林;;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及收敛趋势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4 郑欢;李放放;方行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碳排放强度——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年01期

5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排放的EKC检验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10期

6 韩海彬;李全生;;中国农村教育收敛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3年02期

7 王艺明;张佩;蔡昌达;;低碳经济下中国碳排放强度收敛性的实证检验[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8 周丽丽;杨刚强;江洪;;中国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基于区域差异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4年02期

9 曲建升;刘莉娜;曾静静;张志强;王莉;王勤花;;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8期

10 刘淑花;谭旭红;陈梅;;基于STIRPAT模型的碳排放驱动因子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09期



本文编号:558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558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e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