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省际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省际 化石能源碳排放 扩展STIRPAT模型 碳减排压力 碳交易体系
【摘要】:为改变全球变暖和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世界各国正寻求控制温室气体的途径,以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低碳经济便应运而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量已达到世界首位,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在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82亿吨,已成为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这使得中国在环境与国际政治上面临着巨大压力,因此进行碳减排活动刻不容缓。其中,对碳排放影响因素和贡献率的研究是制定碳减排政策的基础,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是碳减排的手段。 早在1970年Ehrlich便提出测定环境压力影响因素的IPAT模型,而后该模型逐渐发展为多种形式。因此本文基于该模型进行扩展分析,研究中国省际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由于中国是经济大国,地域辽阔,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等碳排放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造成碳减排空间非均衡,且在短期内难以调整,,因此分析省际碳排放可以为中国进行有效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中国及省市自治区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碳排放总量与碳强度的走势。选取八种化石能源,运用IPCC推荐方法对中国省际碳排放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省际碳排放差距较大,煤炭、人口大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而欠发达地区碳强度高。(2)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构造化石能源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进而分析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与贡献度。本文采用2005-2012年除西藏外30个省市自治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数据进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并针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各地区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N型曲线,与碳强度模型无关;城镇化水平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在两个模型中均不显著。(3)在构建全国碳市场的前提下,对2015年省际碳减排压力进行核算,分析各地区出现的问题。(4)通过对各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减排压力的分析,构建区域碳交易体系,为中国建立碳市场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省际 化石能源碳排放 扩展STIRPAT模型 碳减排压力 碳交易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2-13
- 1.1.1 选题背景12-13
- 1.1.2 选题意义13
- 1.2 文献综述13-17
- 1.2.1 国外文献综述14-15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5-17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7-18
- 1.3.1 研究思路17
- 1.3.2 研究方法17-18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8-19
- 第2章 中国碳排放及碳交易现状19-24
- 2.1 中国的碳排放现状19-20
- 2.2 中国省际碳排放现状20-22
- 2.2.1 省际二氧化碳排放量现状20-21
- 2.2.2 省际碳排放强度现状21-22
- 2.3 中国碳交易现状22-24
- 2.3.0 CDM 项目22
- 2.3.1 配额交易市场22-23
- 2.3.2 全国性质碳市场建设构想23-24
- 第3章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24-28
- 3.1 经济发展水平24-25
- 3.2 城镇化水平25
- 3.3 能源消费结构和效率25-26
- 3.4 产业结构26-27
- 3.5 其他因素27-28
- 第4章 中国省际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8-39
- 4.1 实证研究模型简介28-29
- 4.1.1 STIRPAT 模型28
- 4.1.2 Panel Data 模型28-29
- 4.2 模型变量的选取29-31
- 4.2.1 二氧化碳排放量29
- 4.2.2 碳排放强度29
- 4.2.3 GDP29-30
- 4.2.4 人均 GDP30
- 4.2.5 能源强度30
- 4.2.6 产业结构30
- 4.2.7 能源消费结构30
- 4.2.8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30-31
- 4.3 数据的来源和计算31-32
- 4.3.1 二氧化碳排放量31
- 4.3.2 碳排放强度31
- 4.3.3 GDP31-32
- 4.3.4 人均 GDP32
- 4.3.5 能源强度32
- 4.3.6 产业结构32
- 4.3.7 能源消费结构32
- 4.3.8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32
- 4.4 基于扩展的 STIRPAT 模型下省际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32-39
- 4.4.1 单位根检验32-33
- 4.4.2 Panel Data 模型下的检验和分析33-39
- 第5章 碳排放交易框架下的省际碳排放压力39-44
- 5.1 灰色预测法39-40
- 5.2 碳排放交易框架下省际碳排放压力40-44
- 5.2.1 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42
- 5.2.2 中西部地带42-43
- 5.2.3 远西部地带43-44
- 第6章 基于省际碳减排的中国碳交易设计44-49
- 6.1 碳交易体系设计的目标44
- 6.2 中国碳交易体系设计44-46
- 6.2.1 碳票模式的建立45-46
- 6.2.2 行业的选择46
- 6.2.3 配额、交易价格与机制的确定46
- 6.2.4 监测与核查机制的设置46
- 6.3 区域碳市场设计46-48
- 6.3.1 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46-47
- 6.3.2 中西部地带47-48
- 6.3.3 远西部地带48
- 6.4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3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53-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2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3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4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刘世锦;张永生;宣晓伟;;国内温室气体减排:基本框架设计[J];管理世界;2011年10期
6 韩岳峰;张龙;;中国农业碳排放变化因素分解研究——基于能源消耗与贸易角度的LMDI分解法[J];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04期
7 徐玉高,郭元,吴宗鑫;经济发展,碳排放和经济演化[J];环境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8 虞义华;郑新业;张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3期
9 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10年08期
10 王铮;朱永彬;;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599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599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