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空间连续性的“四化同步区”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17:13

  本文关键词:基于空间连续性的“四化同步区”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四化同步区 空间连续性 次区域


【摘要】:既有关于四化同步发展的研究主要将视角聚焦于单个区域,忽略了空间关联性因素,而本文通过构建跨区域的"四化同步区"研究发现,这是平衡各个地区四化同步发展与地区间四化同步水平俱乐部趋同的有效路径。论文基于PLS通径模型构建了反映中国省级层面和285个地级以上城市两个空间维度的四化同步水平的面板数据库,据此对"四化同步区"的形成机制与演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基于样本配对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地区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补性有助于"四化同步区"的形成,并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②运输成本与"四化同步区"形成具有正"U型"关系,存在运输成本的阈值使得同步区内次区域间从以空间竞争效应为主向以空间外溢效应为主转换;③空间连续性相较于空间跨越更有助于"四化同步区"的形成,这种空间连续性在省内和省际间同时存在,但省内连续性要强于省际间;④当前中国逐步形成了两种"四化同步区"发展模式,并表现出空间边界外拓的趋势,地区间制度的合意性是影响"四化同步区"空间走向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关键词】四化同步区 空间连续性 次区域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模式与推进机制研究”(批准号13AZD0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二三产业协同集聚的开发区城镇化质量提升机制与空间优化策略研究”(批准号14YJC790011)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二三产业协同集聚的产业升级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批准号13NDJC009Z)
【分类号】:F124
【正文快照】: 一、问题提出在要素资源制约日趋严峻的倒逼机制下,党的十八大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目标(简称“四化同步”),以此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从四化同步发展的实现路径看,目前政策的落脚点主要聚焦于单个区域内,但是有些地理尺度较小的区域由于资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剑勇,王立军,沈林洁;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J];管理世界;2004年04期

2 李裕瑞;王婧;刘彦随;龙花楼;;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年02期

3 邵挺;崔凡;范英;许庆;;土地利用效率、省际差异与异地占补平衡[J];经济学(季刊);2011年03期

4 徐现祥;李郇;;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5 周黎安;陶婧;;官员晋升竞争与边界效应:以省区交界地带的经济发展为例[J];金融研究;2011年03期

6 谢杰;;工业化、城镇化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门槛效应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04期

7 徐维祥;舒季君;唐根年;;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测度[J];经济地理;2014年09期

8 陆铭;;建设用地使用权跨区域再配置: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世界经济;2011年01期

9 丁志国;赵宣凯;赵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识别[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09期

10 崔凯;冯献;;“四化”演进轨迹:1950~2012年[J];改革;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昊;;对外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评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宋德勇;张文斌;;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潘越;杜小敏;;China's Uneven Labor Flow and Its Effect on Regional Disparities—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non-parameter additive model[J];China Economist;2010年06期

4 于慧;刘邵权;郭仕利;张海芹;;川滇黔接壤区经济非均衡性的边界效应[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年06期

5 蒋满元;;要素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探讨[J];财经科学;2007年08期

6 江霈;冷静;;劳动力流动替代资本流动的辨析与展望[J];财经科学;2008年12期

7 刘蓓蓓;李凤英;俞钦钦;于洋;毕军;;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环境公平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2期

8 陈安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传输渠道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12期

9 姚林如;李莉;;劳动力转移、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J];财经研究;2006年08期

10 黄赜琳;王敬云;;基于产业结构区际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佟;王大超;;日本东海道城市群的发展及其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借鉴[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李恒;;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能力、转移模式与绩效评价[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蓓蓓;李凤英;毕军;;长三角城市环境公平性研究[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福象;;冲突与和谐——基于长三角产业同构和投资趋同的实证研究[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蓝海林;杨京京;;从企业战略的“制度基础观”看中国市场分割——文献综述和未来研究方向[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姚凯;;多元利益诉求下的城市一体化发展思考[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7 覃成林;熊雪如;;中国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与特征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龙花楼;;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策略[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乔向杰;;基于大数据的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创新模式研究[A];北京两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C];2013年

10 徐现祥;李郇;王美今;;区域一体化、经济增长与政治晋升[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4期(总第26期)[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恒义;中国省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8 许德友;对外贸易与产业地理[D];南京大学;2011年

9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婷婷;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虔;淄博高新区的人才集聚驱动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李静娴;中国省际间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陈宁尧;基于新经济地理论的中部经济一体化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许伟;欠发达平原农区城镇化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焕;对外贸易、产业集聚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孟可强;中国的三大都市圈:辐射范围及差异[D];复旦大学;2011年

9 常俊喜;地方政府与边界效应[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段海红;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下的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毅夫;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孟爱云;濮励杰;;区域耕地数量变化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互关系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3 平新乔;政府保护的动机与效果——一个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5期

4 冯海波;刘勇政;;多重目标制约下的中国房产税改革[J];财贸经济;2011年06期

5 王贝;;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1年09期

6 刘玉亭,张结魁;省际毗邻地区开发模式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4期

7 姜会明;王振华;;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2年05期

8 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报;2007年06期

9 顾朝林;张晓明;刘晋媛;张从果;;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J];地理学报;2007年08期

10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赵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刘婷婷;[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六届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将于10月下旬在丽江召开[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年18期

2 ;第六届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将于10月下旬在丽江召开[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年17期

3 王学斌 ,孙雁;关于城市次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城市;2005年03期

4 王鸿齐;;亚太地区次区域贸易合作研究[J];学术界;2007年04期

5 赵永利;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02年05期

6 ;云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贸开发中心简介[J];东南亚南亚信息;1998年08期

7 张桂兰;东北亚次区域能源开发利用合作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8 王智勇;中国中小企业次区域跨国经营障碍与对策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4年08期

9 陈铁军;试论云南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开发的产业合作[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吴德烈;亚洲次区域“经济增长三角”[J];环渤海经济w,

本文编号:600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600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b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