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与储蓄:基于OECD国家面板数据分析
本文关键词:收入差距与储蓄:基于OECD国家面板数据分析
【摘要】:收入差距与储蓄的关系至今仍不明确,通过建立OECD国家面板数据(1991—2010年)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收入差距即基尼系数与国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稳健的正效应,并且变量交互项分析表明社会保障支出,政府教育支出以及公共健康支出能够缓解收入分配和储蓄的关系,进而降低储蓄率,同时发现人口抚养比与储蓄率的关系与生命周期假说并不一致,结果表明储蓄率随着少儿抚养比的降低和老年抚养比的增加而减少。
【作者单位】: 韩国全南国立大学经济学部;
【关键词】: 收入差距 储蓄率 抚养比
【分类号】:F124.7;F832.22
【正文快照】: 一、引言收入分配与储蓄的关系,不管是在古典经济成长理论还是新凯恩斯成长理论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收入分配通过影响人们消费或者投资决策影响着经济的增长,而这些又会通过储蓄或者资本形成来完成。但由于理论与经验分析在宏观与微观层面的不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丽霞;赵文哲;;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转变与储蓄率关系研究[J];世界经济;2013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保罗·舒尔茨;;人口结构和储蓄:亚洲的经验证据及其对中国的意义[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2 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J];经济学(季刊);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滇庆;高娜;章倩文;;中国高储蓄率还能持续多久[J];招商周刊;2005年26期
2 罗斌;;论我国储蓄率的变化趋势[J];西南金融;2006年06期
3 刘煜辉;;让政府和企业储蓄率降下来是关键[J];银行家;2006年12期
4 张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J];世界经济;2007年04期
5 王弟海;龚六堂;;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兼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J];金融研究;2007年12期
6 谢晓鸥;;浅论收入、储蓄率与收入不平等分配——基于我国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年04期
7 ;要刊文摘[J];武汉金融;2009年02期
8 王赢;魏艳涛;;对储蓄率调节的再思考[J];现代商业;2009年18期
9 李昭;;正确认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和形成机制[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7期
10 陈晖;;中美两国储蓄率比较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樊纲;;企业储蓄率高是内外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李正信;美国储蓄率创历史最低[N];经济日报;2004年
2 记者 肖敏 李志勇;高储蓄率是把“双刃剑”[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余丰慧;国情决定中国要保持适当储蓄率[N];中国工业报;2009年
4 包兴安;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N];证券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聂国春;降低储蓄率要先完善社会保障[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6 刘效仁;降低储蓄率关键在于政府和企业[N];中国工业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谷重庆;竞争性储蓄: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余丰慧;国情决定中国应保持恰当储蓄率[N];各界导报;2009年
9 叶秋;低储蓄率将长期腐蚀“美国优势”[N];证券时报;2012年
10 莫开伟;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之痒 百姓之痛[N];证券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马常栋;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3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4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思林;我国过高储蓄率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6 何婷婷;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7 万博;对我国储蓄率过高的验证与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8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9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夏轶;中国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47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64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