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驱动因素及作用路径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驱动因素及作用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形态逐步由商品生产迈向服务生产,高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日益彰显,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融合、吸纳就业、稳定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的关键力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巨大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带来产业空间布局的重构及区域产业结构重组、交通网络规划布局的优化及居住空间的转变、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更及核心功能区格局的转移,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及集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空间重构战略实现的驱动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驱动因素及作用路径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集聚效应对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融合、空间重构演化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驱动因素及作用路径为切入点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可以深入探讨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空间地理的影响力及辐射度。
【作者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金陵科技学院;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空间重构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3&ZD178)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SJD630082) 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S1201YLXK)
【分类号】:F719;F127
【正文快照】: 引言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其他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内容性复杂、创造创意性较高、产业融合度强及辐射带动力显著等鲜明特点,生产性服务业早已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在我国产业转型及经济结构调整中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升,是区域经济发展及城市发展战略转型的不竭推动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曙华;沈玉芳;;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研究进展及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2 林木西;崔纯;;中国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区域比较[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6期
3 沈玉芳;刘曙华;张婧;王能洲;;长三角地区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玉芳;刘曙华;;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结构与趋势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4期
2 涂妍;;黔中经济区城市化动力机制培育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6期
3 张旺;申玉铭;;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6期
4 王能洲;沈玉芳;张婧;马仁锋;刘曙华;;区域物流空间整合研究——基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4期
5 张旺;申玉铭;柳坤;;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6 刘辉;段汉明;薛亮;刘芳;;基于DEM的水系对城市化空间格局机制研究——以兰州-西宁区域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7 李志勇;;基于RCI的海西港口与产业集群协同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年02期
8 王朝辉;陆林;方婷;夏巧云;;世博建设期上海市旅游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12年10期
9 俞万源;;城市化动力机制:一个基于文化动力的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11期
10 王聪;曹有挥;宋伟轩;刘可文;;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的城市网络构建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姚秀利;;长三角核心区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与重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涂妍;;黔中经济区发展与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宋俊婷;;廊坊平原森林城市建设的多维思考[A];建设廊坊平原森林城市——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涵养区[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静;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3 刘曙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5 唐燕;再生资源产业系统脆性分析与调控[D];天津大学;2012年
6 谢娟娟;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工业园区集群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7 邓娟;中国港口效率的DEA测度与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吴文钰;政府行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张琦;建设监理企业区位选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10 马子量;西北地区产业变迁与城市化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能洲;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态势与空间布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雪晶;港口物流战略联盟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3 方振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区域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徐淑云;海西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鑫;珠海港西江港口战略联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6 张国华;产业结构调整与现代城市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丁丽君;我国环渤海港口群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马东亮;浙江省广告业非均衡发展和模式选择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
9 周建伟;重庆市流通产业发展同城市化进程关系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朴琪;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辽宁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仁锋;刘修通;张新兵;;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模式及其协同机理研究进展[J];创新;2009年09期
2 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11期
3 吴友仁;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J];城市规划;1979年05期
4 张庭伟;对城市化发展动力的探讨[J];城市规划;1983年05期
5 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6 宁越敏;上海市区生产服务业及办公楼区位研究[J];城市规划;2000年08期
7 刘西锋,李诚固,谭雪兰;东北地区城市化的特征与机制分析[J];城市问题;2002年05期
8 许抄军;罗能生;王家清;;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07年08期
9 包晓雯;曾刚;;北美大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研究述评[J];城市问题;2008年12期
10 吕荣胜;袁艺;;港口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国权;;西北区域空间发展的“大”字型战略[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2 王凯;全球化时代区域空间的理论认识[J];城市规划;2004年10期
3 翟启帆;董广全;殷颖迪;;区域空间发展的经济动因及趋势展望[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张劲;;信息化对经济区域空间的作用机制[J];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03期
5 黄勤;;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成都市区域空间非均衡的新认识[J];天府新论;2006年02期
6 陈修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空间关系的优化[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7 汤尚颖;孔雪;;区域空间形态创新理论的发展与前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02期
8 汤尚颖;;区域融合与区域空间形态创新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9 周子鑫;朱传耿;;我国区域空间整合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5期
10 胡嘉;段汉明;;产业链视角下的城镇区域空间网络——以银川平原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劲松;罗小虹;;从“区域绿地”到“政策分区”——广东城乡区域空间管治思想的嬗变[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韩佩诗;;区域空间协调规划——珠澳跨工区发展回顾与展望[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3 姚秀利;钱慧;王红扬;;关中城市群地区区域空间分异与重构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黄辉;肖艳阳;祝海明;段香园;;中部小城镇区域空间布局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5 沈思思;;同城化视角下的区域空间整合方式研究——以宁镇扬地区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一多 李e
本文编号:718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718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