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渤海湾经济区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05 14:52
    本文所指的渤海湾,是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西角与山东半岛北岸的蓬莱头间的连线为分界,湾口直线距离100公里左右;渤海面积为7.7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2668公里;涉及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二市三省,总人口2.5亿,GDP(国内生产总值)以及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指标都约占全国的1/4。目前,在这个横跨东西、贯通南北、连接陆海的区域内,北京的首都经济圈、天津的滨海新区、河北的“沿海发展”、 辽宁的“五点一线”、山东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分别纳入国家战略,这在我国沿海经济由南向北的总体递进布局中“别开生面”——“各自为政”的发展方略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为渤海湾带来难以弥补的短板和创痛。为此建议中央把渤海湾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打造,尽快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升级版中国经济新引擎。
  一、渤海湾对全国未来长远发展布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渤海湾地区和谐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渤海湾地区临近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基本上都与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汽车和重型机械挂钩,产业结构明显偏重,高耗能、高污染、经济效益低是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诸侯割据”是导致这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把渤海湾区域打造成新的增长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区域内部的分工合作力度,完全能够把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向深入,改变产业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作风,合作也会由单一的商贸合作向经贸合作、产业投资合作、功能区建设合作转化,实现错位发展,共赢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确保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京津乃至华北的雾霾治理做出贡献。
  (二)把渤海湾培育成新增长极,有助于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稳增长、促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但如何实现中西部的大发展,还需要东部龙头的带动,渤海湾无论是区位优势、本文由笔耕文化传播www.bigengculture.com收集整理还是经济优势都具有作为西部龙头的条件。渤海湾经济的形成,可以通过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通过海港、空港、铁路之间的多方式、多层面联动,能够构建以京津冀为中心,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为两翼,以五省(自治区)为腹地,辐射华北、东北、西北之三北广大地区,内在分工有序、紧密协调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这对于带动内陆腹地发展,促进港口和沿海区域以及整体上海洋经济相关区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把渤海湾打造成新的增长极有助于构建新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渤海湾区域内有大连港、青岛港、曹妃甸港和天津港,有朝鲜的平壤,韩国的首尔、釜山,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这些共同组成了渤海湾对外贸易经济圈,已经成为支撑起东北亚经济的重要力量。目前,东北亚各国的GDP之和已经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1/5,其发展正在对全球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5月,中俄蒙三国同意建设一条以伊尔库斯克—乌兰乌德—恰格图—阿拉坦布拉格—乌兰巴托—扎门乌德—二连浩特—天津的经济合作走廊,以建设中俄蒙铁路大通道为纽带启动开发“阿拉坦布拉格”自由经济贸易区,在这个自由贸易区中,渤海湾具有龙头带动作用。把渤海湾打造成新增长极,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向东西两个方向展开的形成与发展,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的同时,加强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关联,进而影响周边各国之间政治文化、军事的深层合作。
  就渤海湾地区自身而言,由于该地区长期依赖重化工业,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加之该地区区域内部资源分配尚待优化,这就意味着该地区经济有着更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因此,渤海湾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独特、区位优越、基础雄厚,把渤海湾打造成新的增长极对渤海湾地区经济崛起及至全国未来长远发展布局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把渤海湾打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任务急迫
  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渤海湾地区的区域合作水平要差得远,区域内各省市可谓各自为政,区域内各个国家级战略新区基本是各干各的,这种行政区划分割不仅助推了产业结构雷同等沉疴,更影响了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从产业基础看,渤海湾地区重化工的比重较大,产业除了少数地方像北京层次较高外,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沿海、辽东半岛沿海、山东半岛沿海都是以重化工为重点的产业布局,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海洋环境。中国产能过剩的现象在渤海湾地区体现比较多,钢铁、船舶等行业都需提升产品层次,向高端化发展。
  从资源整合看,渤海湾地区的三大都市圈基本上没有合作,资源分散利用,低水平重复现象较多,港口重复建设最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湾地区港口数量已达17个、地级或地级以上市15个。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渤海湾地区在加强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亟待提升。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增长都是通过一个基点来带动的,而渤海湾地区是一个复合型地区,典型的特征就是一基多点,总体算一个增长极,但区域内呈多极发展格局。京津唐、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大板块分别借助于天津、大连、青岛三大航运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带动作用引领区域发展。这个特征带来的问题就是整合程度低,造成民营经济不发达、市场化程度不够高,显现出明显的政府主导格局。
  从生态环境看,近十年来,渤海湾地区资源环境负荷已处于过载状态,而且资源短缺常常同生态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土安全、水安全、生态系统安全、环境与健康安全等问题对渤海湾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渤海湾地区耕地资源短缺、土地盐渍化、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已经对当地农业发展产生了影响。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林业和水利生态工程占用土地,自然灾害损毁等因素,都将导致耕地资源紧缺。水安全问题是渤海湾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又一个重大难题,渤海湾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00mm左右,水资源总量偏少,而水质污染加重了水资源危机。随着开发建设导致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渤海湾地区湿地能纳洪蓄水的面积也不断减少,蓄水调洪能力也将不断下降。水资源紧张、地下水开采过量和海水入侵将在渤海湾地区今后发展中不断凸现,使渤海湾地区面对不容乐观的环境与健康安全问题。

与此同时,作为能够拥有首都优势的沿海区域,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颇具竞争力的开放型区域。比如,日本的东京湾。经过多年的发展,东京湾沿岸已经形成由横浜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横须贺港六个港口首尾相连的马蹄形港口群,而且形成了鲜明的职能分工体系。各主要港口根据自身基础和特色,承担不同的职能,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形成组合,兴建了一批密切联系的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等工业基地,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规模效应的临港工业,建立了世界规模的产业中心。在宽5公里、长约60公里的海岸带上驻有大中小企业约3万8千家,从业人数103.14万人,年产值约4100亿美元,创造附加价值约1400亿美元。东京湾与渤海湾相比,海岸线、港口数量均约少3倍,人口仅为1/10。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如果渤海湾不考虑“一体化地更深更宽地走向大海”,其自身内部各自为战的“国家战略”必将带来恶性竞争、比拼生态、重复浪费、资源闲置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此外,渤海湾的一体化发展应以北京为龙头,否则首都经济圈也将难有大的作为。
  三、关于推进渤海湾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四点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统一领导机构。建议参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践模式和组织架构,在国务院设立由国务院总理任组长的打造渤海湾地区经济增长极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渤海湾地区合作问题,全力推动该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完善工作制度,分析临港工业经济发展动态、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并按照年度细化分解任务,确保以科学规划、组织领导的高起点,拉开渤海湾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大框架,以科学规划、组织领导的高质量,引领渤海湾发展的大跨越。一是具体牵头负责渤海湾地区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大力推动改革创新,着力调整优化结构,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区域合作步伐,构建区域合作发展的协调机制。二是统筹研究渤海湾经济带规划。中央、地方、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整合部委和省级政策资金支持,有步骤、有重点的支持区域港口布局分工和功能区建设,建设新型城市群、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把渤海湾地区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三是全面推进本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全面协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对接为重点,推动渤海湾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取得更大进展。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探索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以国际视野全面谋划拓展渤海湾地区合作的广阔前景,深入挖掘泛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发展潜力。
  第二,着力建设我国新型工业化基地。产业是渤海湾经济圈发展的核心,只有将产业做强,渤海湾地区才能真正崛起。在发挥现有港口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前提下, 在规避防止产业同构、结构性过剩、技术引进陷阱等基础上,一是加快编制《渤海湾地区产业发展规划》。细化专项规划和临港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目录,扬长避短,集中突破,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具有港口区域内引外联腹地特色的产业方向,力争在若干领域尽快取得突破、跻身世界港口发展前列,以此推进临港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高起点构建现代港口产业体系,促进渤海湾经济圈经济走上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二是积极发展港口物流业。分工协同煤炭、钢铁、石化、干散货运等港口物流业,以重点挖掘中转功能和增值功能为重点积极发展装卸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产业及产业园区。三是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中的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电力、建材等,推动沿海地区由原来的单一运输产业功能,转变为集运输和工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区。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生产生活服务业。重点是打造服务功能园区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重化工业聚集发展,重点发展金融、国际贸易、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教育培训等服务业。
  第三,全面深化港口实质合作。区域内港口合作的目的是在遵循市场机制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避免各自为战,相互拆台,恶性竞争,探索早日形成渤海湾经济圈有机港口体系。一是建立渤海湾港口群协调机构。完善渤海湾港口群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制订渤海湾经济圈中长期交通合作规划,共同支持相互参与港口建设和经营,共同支持港口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等。二是推动渤海湾港口群互利合作。可借鉴长三角的整合模式,推动渤海湾大小港口货源和吞吐量的竞争向资本渗透、相互持股等合作方式转变。统筹渤海湾各港口资源,成立渤海湾港口群战略联盟,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重点在港口发展规划、设计、建设与发展政策,港口物流服务、港口信息科技和港口国际海上便利化运输等方面开展合作。三是注重发挥企业和项目的载体作用。吸引更多大项目和大企业的相互结合,保障和推动港口和产业并购整合,以资产、产业、技术和资源重组整合为主体内容,重点抓好钢铁、建材、装备制造、石化等产业板块的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工作,尤其是鼓励重点企业开展跨港口、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四是推动渤海湾港口群各领域合作。以港口合作为契机,促进各领域合作,不断开拓本区域内港口更加广阔发展渠道和展现平台,全面促进渤海湾经济贸易、社会人文、绿色低碳转型等各个方面的和谐有序发展。
    第四,建立科学的考核督导体系。跨省协调内部整合难度在于各自分工切块考核,建立统一协调发展的渤海湾经济圈,一项重要工作是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起一整套发展数据统计体系、人才管理体系、任务分解督导体系,将考核督导工作变为贯彻落实经济圈各项工作的重要推动力,这是抓好临港工业转型升级、渤海湾区域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一是存量考核,促进局部争优。存量,主要指推动区域合作前,各地各港口主要效益考核数据,相应存量考核指标参考以往年度数据,继续完善港口产业优化升级的考评办法,增加大企业培育、企业上市、品牌打造、产城互动等加分项目和加分幅度。二是增量考核,促进整合创先。增量数据,主要是按照一体化精神,重点考核区域协同、产业协同、人才交流、股权合作等方面的一体化工作,注重体现省际差别化考核原则,强化增量指标中渤海湾统筹发展的鲜明导向,避免同质恶性竞争。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和国际港口体系接轨的新型工业化统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专门的统计和评价指标,把国际新型港口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量化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三是建立目标考核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常设机构严格实施考核并兑现奖惩。加强督促检查,定期通报渤海湾建设的进展情况,引导各级、各单位、各部门周密谋划安排工作计划,细化任务书和时间表,推行项目化管理,实行挂图式作战,确保渤海湾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加强分类指导,由领导分包,定期对渤海湾区域内省份港口、港口产业、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督查、点评,增强督查工作的针对性、指导性、实效性,增加渤海湾一体化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本文编号:8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8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7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