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双定子泵控非对称液压缸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6 18:23
【摘要】:现如今被广泛使用的液压缸主要有对称缸和非对称缸,对称缸两端单独工作所需的流量一致,很容易实现对对称液压缸的容积控制。然而由于非对称缸两端工作面积不等,造成液压缸在伸出和缩回的过程中需要的流量不一致,使得在对非对称缸在两个方向上的运动不成线性关系。此问题为容积式控制非对称缸系统的关键技术难题。本文提出一种容积式控制非对称液压缸的流量补偿方案,从根本上实现对两腔不对称流量的补偿。本文从双定子泵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入手,详细的探究了双定子泵在容积式控制非对称缸系统中的可行性。本文首先完成了对双定子泵的设计,确定了核心元件的各项具体参数,并从减振降噪的角度对泵进行了优化。本文提出了三种双定子容积式控制非对称缸系统,三种控制方案均可实现对非对称缸两端不对称流量的补偿。综合比较三种控制方案后,决定选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双作用滚柱连杆双定子泵的系统作为深入研究对象。在分析了该系统控制原理之后,对电机的数学模型进行构建,探究了永磁同步电机采用矢量控制下的速度调节原理。本文对系统回路的原理进行详细分析,从泵缸连接方式、两种工况、匹配原理等多方面对非对称液压缸两腔不一致流量的补偿原理进行研究。分析了双定子泵的多种泄漏形式,得到了考虑泄漏下双定子泵与非对称缸的实际匹配关系,并对实际流量比进行仿真,得到影响非对称缸参数选择的因素。之后,对系统的各部分数学模型进行构建,对系统的功率消耗情况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了实验各项参数,对双定子泵在非对称缸系统的补偿原理进行了验证。双定子泵控制下的非对称液压缸系统获到了与对称液压缸相当的控制效果的同时,简化了系统结构,降低了系统能耗,无溢流节流损失,有突出的节能效果,且具备伺服电机的高响应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H137.51
【图文】:

原理图,液压变压器,回路,原理图


图 1-4 使用液压变压器的系统回路原理图年后,该研究人员又通过利用同轴驱动的两相互独立的伺服变量泵,称缸两端流量差,如图 1-5 所示。图 1-5 串联两伺服变量泵的非对称缸回路了简化回路,降低质量,提高性能,同一时期,德国力士乐公司的 控制压力机上使用了这套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8 年汉堡工业

回路图,伺服变量泵,非对称缸,回路


- 5 -图 1-5 串联两伺服变量泵的非对称缸回路为了简化回路,降低质量,提高性能,同一时期,德国力士乐公司的 FEU在控制压力机上使用了这套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8 年汉堡工业大NTYSYNOVA 率先将直接闭式泵控技术运用在了工程机械中,并且做了大与阀控系统比较,实验证明,这种泵直接控非对称缸系统不但可以很大程回路,将系统的性能大大提高,而且使系统获得了更高的效率,使该技术械上的普及成为可能[21]。20 世纪初期,汉堡工业大学的 Kahmfeld 在前人的思想上,大胆的尝试,设新的泵控非对称缸系统,如图 1-6 所示。在系统中加入了两液控单向阀,对两端的不一致流量进行调节。配合辅助泵的使用完成了对非对称缸两端流偿,该项技术在在注塑机、船用舵机、连铸设备、印刷机上都得到了应用

辅助泵,液控单向阀


图 1-6 辅助泵配合液控单向阀的系统这项技术是 1998 年美国一个公司公司申请的一项专利,该系统采用闭环控制用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定量泵,蓄能器配合液控单向阀,使回路中非对称缸两端一致流量得到平衡补偿。同一时期,瑞典大学也对泵控非对称液压缸回路进行多深入研究,并打算将这种控制方式应用在战斗机飞行控制系统中。ApBpM计算机控制系统伺服控制器位移传感器图 1-7 使用液控单向阀的直接闭式泵控系统原理.3.3 国内泵控非对称缸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诸海鹏;;非对称策略在审讯中的运用[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02期

2 黄杰英;;大规模非对称线性方程组的并行计算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15期

3 顾立佳;;根的非对称式值的两种求法[J];数学教学通讯;1998年02期

4 孙强银;惠永;孙亦祥;;非对称作战素养:信息化战争谋求打赢能力的关键[J];国防科技;2016年03期

5 苏梦颖;;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年02期

6 陈乐一;张文军;;经济周期非对称性波动特征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5年09期

7 何泽民;何勇强;;非对称临床表现的中医辨证思考[J];中医杂志;2014年16期

8 焦滦洁;;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年17期

9 刘悦影;;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年31期

10 石黎;林仙;;非对称博弈的表示和求解[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大成;;非对称遗传现象的研究与进展[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柳思思;;身份错位与非对称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3 韩式方;;各向异性粘弹液体非对称本构理论及其流体动力行为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吴恒煜;朱福敏;;中国股票市场资产收益的非对称无穷纯跳跃行为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郝孟丽;;非对称非高斯噪声对肿瘤细胞动力学行为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随机动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C];2013年

6 范召林;王元靖;侯跃龙;贺中;;可压缩流中声激励对细长体大迎角流动非对称性的影响研究[A];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胡汉东;邓学蓥;杨其德;;旋成体长度对大攻角非对称背涡的影响研究[A];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李善龙;于春阳;周永丰;颜德岳;;油-油乳液法构建非对称囊泡的计算机模拟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E:高分子理论计算模拟[C];2017年

9 田大成;;非对称遗传现象的研究与进展[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细胞生物学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10 李爽;石磊;;初始实力非对称对实验者博弈策略选择的影响[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方日报记者 吴扬 策划统筹 李劲 祁雷;美“改装”核潜艇适应非对称战场[N];南方日报;2020年

2 武彦;台军欲用非对称战术抗大陆[N];环球时报;2018年

3 许世勇;非对称作战内涵新解[N];解放军报;2019年

4 王剑 单魁;非对称作战要会打[N];解放军报;2019年

5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教育信息与技术研究室主任 张华国;《非对称较量》:一部弘扬法治的经典力作[N];人民法院报;2019年

6 李赐;俄加强非对称战力令美担忧[N];中国国防报;2019年

7 惠永 孙强银;善用“奇器”谋取非对称优势[N];解放军报;2018年

8 黄辉 孙强银 叶鑫;善用时空环境设计非对称战场[N];解放军报;2018年

9 周福银;应变谋胜需知“变”在哪[N];解放军报;2017年

10 红孩;散文的非对称原则[N];文学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文学;耗散系统中量子导引的非对称调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2 姜键骏;低维晶格热传导性质调控[D];厦门大学;2017年

3 张琪涵;非对称联合运动中共同表征的认知神经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19年

4 马春宇;基于非对称双Mach-Zehnder结构的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5 潘志远;金融资产非对称相关性的检验、建模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6 丁涛;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7 谢曙光;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及其治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顾蕴松;大攻角前体非对称流动的控制技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9 郑泉水;连续介质力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D];清华大学;1989年

10 陈少白;非对称度量空间及其在控制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冰;基于声学梯度超表面的声波调控[D];南昌大学;2019年

2 王惠韬;非对称Kuramoto模型的有界同步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李兵;中美非对称同盟关系研究(1937-1945)[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年

4 刘欣;投资者关注对股票收益波动非对称性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5 林婕;原油现货价格波动对主要经济体的差异性及非对称性宏观效应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6 张翔;双向携能中继网络下最大化中断容量的非对称功率分离策略[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7 翟旺生;非对称杆式介质阻挡放电及其耦合催化条件下对甲苯的降解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8 胡子良;OFDM非对称性架构解码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9 王雷;双定子泵控非对称液压缸系统研究[D];燕山大学;2019年

10 王宇;非对称透视膜的光学特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439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7439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5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