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基于精确模态叠加法的隔振平台研究与设计

发布时间:2020-08-03 12:43
【摘要】:目前求解机械系统动响应的理论大多数是基于无阻尼和比例阻尼系统,并且具有较大截断误差和精度难以控制的问题。因此,基于复模态精确模态叠加法,研究开发一套计算非比例阻尼系统动响应的求解系统对于工程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复模态精确模态叠加法的原理,设计一种基于模态叠加法的精密隔振平台,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首先,主要概述了目前简谐响应分析的方法,在已知目前计算方法不足的情况下引入精确模态叠加法,并概述了该种方法的理论和基本计算流程,研究了该种方法对于非比例阻尼系统计算动响应时的过程和意义。其次,深入分析了基于精确模态叠加法的隔振原理,完成基于精确模态叠加法的隔振平台设计。分析了隔振平台的主动反馈控制回路设计,分析了主动控制下的传递率,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的主动隔振控制后,阻尼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同时系统的共振峰也被主动控制的天棚阻尼补偿。第三,通过仿真研究了基于精确模态叠加法的整个隔振平台的隔振性能。分别设置低于和高于竖直方向固有频率的两个位移干扰信号,当设置PID控制器比例控制参数K为特定值时,可以实现低于系统固有频率的振动信号的衰减,衰减率在激振频率为5HZ时达80%;而且与不加PID控制相比,可以实现对高频信号更大程度的衰减。再分别设置低于和高于绕Z轴转动方向固有频率的两个角位移干扰信号,当设置PID控制器比例控制参数K为特定值时,可以实现低于系统固有频率的振动信号的衰减,衰减率在激振频率为5HZ时达65%;而且与不加PID控制相比,可以实现对高频信号更大的衰减。最后,对平台图纸进行加工,得到原型样机,搭建实验平台,对隔振平台整机进行响应测试。结果表明:输入直流偏置为4A,正弦幅值为1A,频率分别为O.O5Hz和0.1Hz的电流信号,负载圆盘沿竖直轴z轴的位移响应幅值为0.22mm,与仿真模型对比,可知仿真误差为12%;负载圆盘沿水平轴x轴的转角响应幅值为0.31°,与仿真模型对比,可知仿真误差为11%。通过仿真分析和试验,可以证明平台的振动抑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性能的提升,整个隔振平台是有效的。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H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俊;丁杰;闫兵;王永胜;董大伟;华春蓉;;子系统参数对双层隔振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8年03期

2 高同辉;景东山;;单缸膜片式气压隔振系统的自适应滑动模式控制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6年23期

3 赵洪阳;张祖明;;车载光学平台隔振系统设计与分析[J];光电技术应用;2016年06期

4 高浩鹏;张姝红;冯麟涵;;水下爆炸作用下高速摄像机抗冲隔振系统设计与动态特性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7年09期

5 张伟;周相荣;贺华;丁炜;;整体式与分布式双层隔振系统性能对比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7年04期

6 何阳;蒋春梅;张建全;;振动离心复合试验系统中空气弹簧隔振系统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22期

7 方媛媛;茅凯杰;夏兆旺;刘周益;;舰船舱筏和上层建筑隔振系统实验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年09期

8 韩璐;孟宪松;闫明;朱鹤;;带限位器单层隔振系统冲击响应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7年05期

9 孙红灵;;弹性基础隔振系统的简化性能指标和有源控制力[J];声学学报;2016年02期

10 汪月;蒋丰;;基础与筏体弹性对双层隔振系统冲击响应的影响[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强洪;朱石坚;楼京俊;张星;;基于滑模控制投影混沌同步在隔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A];第二十二届全国振动与噪声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邢云林;卢爱贞;娄宇;陈骝;;两级隔振系统主动控制力研究[A];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7年

3 方煊;王基;刘树勇;方远;;非线性双层隔振系统滑模控制研究[A];2016年全国声学设计与演艺建筑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4 冯德振;宋方臻;侯志坚;杨可森;;复杂隔振系统功率流求解方法[A];第十五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张安付;盛美萍;;双简谐激励下双层隔振系统振动响应分析[A];第十二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义;陈长征;;动力吸振器对浮筏隔振系统性能影响研究[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7 黄志伟;曾革委;何雪松;付爱华;;双层隔振系统主动控制的振动特性研究[A];第十四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8 孙宜强;宋汉文;;时滞隔振系统的建模与时滞识别[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王志刚;冯奇;;船用浮筏隔振系统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10 黄其柏;余林波;张永波;曹剑;;双层浮筏隔振系统筏体结构与隔振特性的研究[A];湖北省声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航空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杨育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 张立同教授 中国一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王志栋研究员 中国一航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陈晓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胡海岩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桂幸民教授 中国一航科技发展部;纪念航空科学基金实施二十周年[N];中国航空报;2005年

2 代桂云;为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保驾护航[N];人民政协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振华;精密隔振系统的扰动抑制与补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陈定中;舷侧阵声纳安装平台隔振系统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王勇;基于声子晶体的多层周期性隔振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朱石坚;舰艇减振降噪系统中的混沌隔振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丁旭杰;非线性隔振抗冲器的设计与建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黄修长;舱筏隔振系统声学设计及优化、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树桢;柔性浮筏隔振系统的建模与动力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8 陈玉强;双层隔振系统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9 李盈利;双层非线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时延混沌化[D];湖南大学;2013年

10 陆泽琦;非线性隔振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豫川;双层隔振系统开关半主动控制方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2 郭维;单分子电学实验测量平台中隔振系统的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D];厦门大学;2018年

3 邵栋;非线性隔振系统功率流特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8年

4 李晗辉;卫星主动热控设备的振动特性测试与抑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刘杉;车辆座椅隔振系统的主被动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6 孟庆国;机器人支撑关节准零刚度隔振系统设计与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7 周嘉诚;变载荷工作条件下准零刚度系统特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8 袁扬;船舶柴油机双层隔振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9 于进洋;基于SD振子的准零刚度隔振系统的特性分析与实验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8年

10 王雪涛;基于周期结构的船舶辅机双层隔振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79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779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4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